“五一”假期,学生参与科普活动,体验科技魅力。(通讯员 胡杨 摄)
“五一”假期,全州81个乡村科普馆、4个科技馆化身“科技充电站”,以“劳动之歌谱写科技画卷”为主题,用VR体验、机器狗表演、无人机编队等20余项沉浸式互动项目,为各族群众和游客献上一场场“可触摸、可参与、可带走”的科普盛宴,累计吸引1.3万人次走进科学殿堂,让智慧的种子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生根发芽。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在尉犁县兴平镇达西村科普馆,在“智慧农业”课堂上,村民们戴上AR眼镜,“穿越”到棉花种植基地,实时查看土壤墒情、病虫害预警等数据;若羌县瓦石峡镇,无人机编队在红枣林上空盘旋,演示精准施肥技术;和静县巴润哈尔莫敦镇的“生态牧场”展区,智能项圈实时监测牛羊健康状况,大数据平台自动生成养殖方案。这些曾经只能在城市科技馆看到的“黑科技”,如今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农具”。
“以前种地全凭经验,现在有了科技指导,红枣产量提高了20%!”若羌县果农买买提·艾力在体验完智能种植系统后兴奋地说。
据统计,“五一”假期,全州科普场馆累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32场,发放科普宣传手册1.2万份,带动2000余户农民掌握智慧农业技术。
智慧互动点燃假日激情
走进库尔勒科技馆,机器狗正随着音乐跳舞,无人机编队在穹顶下变幻出“五一快乐”字样;VR体验区里,游客们戴着头盔“潜入”深海探索珊瑚礁,或是“登上”火星模拟基地;机器人足球赛、3D打印体验区更是人气爆棚。
在轮台县阳霞镇科普馆,一场“非遗+科技”的跨界秀正在上演。木卡姆表演与全息投影技术碰撞出奇幻火花,游客通过手势感应就能“指挥”虚拟乐队;焉耆县七个星镇科普馆,AR导览系统带游客“穿越”千年,与历史人物“对话”。
科普志愿者播撒科学火种
在巴州的科普场馆里,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讲解员”——“雪莲花”科普志愿服务队,他们给参观者讲解急救知识;由退休教师组成的“银发讲师团”,用生动的故事讲述航天科技发展历程;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则化身“科技主播”,通过直播带大家“云游”科普场馆。
在和硕县乌什塔拉乡科普馆,“白衣天使”志愿者古丽米热·吐尔逊现场演示心肺复苏术,吸引了300余名村民围观;博湖县本布图镇的“防灾减灾体验馆”内,志愿者借助VR设备模拟地震场景,教孩子们如何在灾难中自救。
“五一”假期,全州累计开展科普讲座56场,参与志愿服务的科技工作者、教师、大学生达800余人次。
科技助农结硕果
在且末县琼库勒乡科普馆的“电商直播间”里,农民们通过直播销售红枣、核桃,“五一”假期销售额突破50万元;在若羌县依吞布拉克镇科普馆的“智慧物流”展区,为当地牧民提供冷链运输解决方案,可使牛羊肉保鲜期延长至180天。
“科技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且末县牧民巴图尔·买买提指着手机上的智慧牧场管理系统说,“现在我坐在家里就能放牧,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
据统计,巴州通过科普场馆建设,已培育科技示范户3200余户,带动1.2万名农牧民实现就业增收。
足不出户享科普盛宴
随着夜幕降临,库尔勒科技馆的穹顶星空剧场亮起,一场关于“宇宙奥秘”的科普电影吸引了数百名观众;在若羌县罗布泊镇科普馆,“星空观测夜”活动让游客们用专业望远镜探寻银河的奥秘。这些创新的科普形式,让科技不再是冰冷的知识,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
“我们正在打造‘科普+文旅’‘科普+产业’‘科普+教育’的融合生态。”巴州科协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下一步,州科协将依托85个科普场馆,建设“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把科技服务送到偏远乡村。同时,开发“科普云平台”,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优质科普资源。
当劳动节的汗水与科技的智慧相遇,巴州大地正书写着“科技兴农、科普惠民”的新篇章。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从乡村科普馆到云端科技馆,这场跨越时空的科普盛宴,不仅点亮了劳动者的节日,更照亮了乡村振兴的未来之路。(记者 周海霞 通讯员 胡杨)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