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州,一场针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防沙治沙“持久战”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作为全疆沙化土地面积占比最大的地州,巴州沙化土地面积达2492.12万公顷,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52.85%。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生命禁区”边缘,正经历着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一曲新时代的“绿色交响”正在奏响,将国家“三北”工程战略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态奇迹。
战略擘画:科学治沙的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时强调,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这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巴州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科科长孟涛在谈及防沙治沙规划时表示,国家启动“三北”六期工程后,巴州迅速响应,以“四区、三战、两线、一片”战略布局为核心,对标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总体规划布局,编制《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并配套出台实施方案、三年行动方案、沙九条任务分解方案等政策性文件。
防沙治沙不是蛮干,而是要尊重规律、科学施策。巴州根据沙化土地的自然地理分布、气候条件、沙化成因、可治理性和区域生态功能定位等因素,划分3个治理区和8个治理小区,精准制定治理方案。
“在塔里木河下游,我们重点采用引洪灌溉恢复天然植被;在库姆塔格沙漠边缘,则通过工程固沙与生物治沙结合,构建阻沙防护林带。”孟涛解释,这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科学治理体系带来了显著成效:2024年完成治理面积397.06万亩,居全疆首位;2025年304.87万亩治理任务已完成41.48%。
精神丰碑:治沙英雄的时代群像
6月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热浪灼人。且末县老兵治沙队管护的林带里,标有认养人信息的小标牌如绿色旗帜林立其中。
这是一场汇聚全民力量的治沙行动。2025年2月以来,且末县老兵治沙队发起的“我为塔漠种棵树”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积极参与,累计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种下5000余棵希望之树。
7年来,且末县老兵治沙队以顽强不屈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信念,让1.2万余亩荒漠披上绿装,用军魂筑起“绿色长城”。治沙队还探索多元化种植模式,在梭梭树根部接种肉苁蓉、套种板蓝根等经济作物,2025年尝试种植文冠果,开辟生态产业反哺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初衷就是多栽一棵树,治沙要靠全民力量。”且末县老兵治沙队队长田野说,当年当兵保家卫国,现在治沙守护家园,都是光荣使命。
像田野这样的植绿先锋,在巴州并非个例。“当代愚公”付志周带领村民在风口鏖战30年,建成34公里防风林带;89岁的“绿化老兵”王成帮培育出抗风沙、耐盐碱的“成帮柳”,为“三北”工程提供优质苗木超千万株。
“这些治沙人身上,体现的是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巴州“三北”专班干部单玲梅说,全州累计有94家企业参与“三北”工程建设和沙产业发展培育,其中沙产业规模达17.24万亩,主要种植罗布麻、甘草、肉苁蓉、黑枸杞等,参与联农带农人数达6000人以上,人年均收入实现15000元以上。
生态经济化:从“光伏治沙”到“沙漠经济”
在库尔勒市北部的沙漠边缘,一片蓝色“海洋”正在蔓延——这里是上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低碳转型130万千瓦光伏项目现场,项目总占地面积3.5万亩,相当于53个天安门广场的大小。由光伏场区、2座220千伏升压站、13万千瓦/26万千瓦时超大型储能电站等组成,是塔里木油田首个百万千瓦级整装光伏项目,也是规模性治沙的标志性工程。
曾经的戈壁荒原,如今已被光伏板组成的“蓝色海洋”所覆盖。通过在沙漠上架设光伏列阵,并在光伏场区围栏外、光伏场区内道路两侧、升压站围墙内建立草方格进行固沙,降低风沙流穿过光伏电站的风速,减缓流动沙漠的迁移,有效降低尘源地起尘数量。
光伏治沙只是巴州“生态经济化”的一个缩影。
眼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缘的尉犁县,160多万亩罗布麻花竞相绽放,粉红色的花朵相互簇拥,成为沙漠边缘一道亮丽风景线。
昔日肆虐的风沙被牢牢锁住,绿意盎然的希望田野呈现在眼前。在尉犁县,罗布麻产业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罗布麻茶、纤维制品等畅销全国;若羌县探索出“工程+生物+沙产业”治沙新模式,按照标准铺设草方格固沙,同时在预留空地上规划种植黑枸杞、酸枣、沙棘等经济作物。巴州的治沙致富之路,不仅锁住了流沙,更给百姓带来了美好生活。
“草方格挡住风沙,经济作物锁住黄沙,还能带来收益,好处很多。”单玲梅说,防沙治沙不能只算生态账,还要算经济账。巴州将持续发展“光伏治沙+优势产业”一体化园区,推动新能源与特色沙产业深度融合。支持鼓励企业配套建设农产品加工生产线,延伸产业链条。鼓励发展光伏制氢、光伏储能装备制造等下游产业,增强产业集聚效应。
久久为功:绿色发展的长远之道
尽管成绩显著,巴州防沙治沙仍面临挑战。未来,巴州将持续发挥防沙治沙站作用,启动2800亩州本级防沙治沙实验基地建设,计划和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合作打造全疆第一个盐生植物园,建立“一中心+一站+一基地+一园”科研服务体系;积极与自治区林科院、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新疆农业大学等科研高校机构合作,在沙生植物选育、治沙材料研究、工程造价成本等方面展开课题攻关和技术研发,为治沙事业培养专业人才,为巴州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与此同时,巴州将深入开展沙漠特色作物调研,精准掌握适合本地种植的特色作物品种、分布及市场潜力等情况,全力推动尉犁罗布麻形成饮品、药物、服装、保健品产业链,拓展且末8.6万亩肉苁蓉切片、原浆、原液、保健酒深加工环节,力促若羌通过“基地+企业”联合打造3.7万亩黑枸杞特色沙产业共赢版,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防沙治沙,推广特色戈壁设施农业和碱水水产养殖,让“生态账”与“经济账”同频共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场与荒漠的无声“战役”,既是向自然挑战的勇气试炼,更是对初心的执着坚守——在祖国边疆,巴州正在以绿色为墨书写的时代答卷,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注脚。(记者 张效红)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