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欧班列的汽笛声响起,库尔勒香梨的冷链集装箱被吊装上车,中亚客商在番茄酱生产车间里用计算器核对着订单细节……巴州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正以国际友好城市为纽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跑出对外开放“加速度”。2025年上半年,巴州外贸总值达20.65亿元,同比增长43.2%。一组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友城平台赋能开放发展的生动实践。
织密“中亚朋友圈” 筑牢开放根基
“我们与哈萨克斯坦图尔克斯坦州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与乌兹别克斯坦扬吉耶尔市签订国际友城意向,与乌兹别克斯坦安吉延州签订友好关系备忘录,巴州‘中亚朋友圈’在不断扩大。”巴州外事办党组书记李刘梅说。
近年来,巴州外事部门主动布局,聚焦中亚区域构建友城合作体系,形成“地缘相近+产业互补”的合作格局。这种精准对接的“朋友圈”,让巴州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从“点对点”交流升级为“系统性”联动,哈萨克斯坦的能源技术、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业需求,与巴州的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产业形成完美互补,为开放型经济筑牢了“桥头堡”。
“从零星对接客商到建立稳定合作渠道,友城帮我们打通了进入中亚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中粮屯河焉耆番茄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特色产业“出海”忙 经贸合作结硕果
在友城平台牵线下,巴州特色产品正加速走进中亚千家万户。
走进尉犁县棉种繁育基地,打包好的棉种即将通过中欧班列发往乌兹别克斯坦。“今年上半年,我们对乌兹别克斯坦的棉种出口突破1.7亿元,同比增长10倍!”基地负责人难掩喜悦。
不只棉种,库尔勒香梨、番茄酱也成了中亚市场的“抢手货”。2025年上半年,巴州特色农产品对友城出口同比增长38%,这一数据背后,是亚欧博览会、中哈商品展览会等国际平台的持续赋能。
更令人瞩目的是贸易模式的创新突破。5月31日,库尔勒—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中欧专列首发,首次采用“易货贸易模式”,搭载灯具、纤维、卫生洁具等6类民生商品,价值129.3万美元。
“以前要先换汇再交易,现在用商品直接交换,物流时效还提升了20%,对中小企业太友好了!”参与专列运营的物流企业负责人说。
服务效能“再升级” 开放环境引客来
开放的活力,既要靠平台搭建,更要靠环境滋养。
“从办理签证到解决涉外纠纷,一个电话就能找到专人对接。上半年帮我们解决了3个难题。”一家参与中乌合作的企业负责人点赞巴州友城合作“一站式”服务机制。2025年上半年,该机制累计为企业解决各类问题56件,成为企业“出海”的“贴心管家”。
软环境的优化,也让“引进来”同样火热。上半年,巴州承接友城企业商务考察、农业技术交流等活动12场次,30余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企业实地考察后达成合作意向;中亚国家来州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06%,“丝路明珠”的吸引力持续攀升。
从商品贸易到产业协同,从人员往来至文化交融,友城平台正让巴州对外开放从“广度”向“深度”跨越。如今,这座丝路古城正以更开放的姿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书写新的篇章。(记者 苟雪梅 通讯员 张文强)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