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团在巴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采访。(记者 薛云少 摄)
9月,巴州大地的秋日画卷正徐徐展开,处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9月8日至9日,由中央媒体、对口援疆省市媒体、自治区和兵团主要新闻媒体记者代表组成的采访团走进巴州,聚焦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通过实地探访和多方对话,生动呈现巴州高质量发展的蓬勃脉动和时代华章。
忠诚履职、暖心帮助群众的巴州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平龙、巴州州级非遗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爱凤、立志将“荒山变林海”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王成帮、为且末教育事业发光发热的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教师代表荀轶娜……9月8日,在巴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采访团沉浸式感受巴州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共建家园、深化交往交流交融的不凡历程。
河北省纵览新闻记者侯艳宁说:“主题展馆生动呈现巴州各族群众血脉相连、守望相助、文化交融的和谐景象。其中,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的故事让我十分感动,他们用心里的火,点亮梦想的灯,让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出大漠,奔赴更好的前程。”
据悉,巴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由“共筑家园”“共同奋斗”“共创繁荣”“共圆梦想”四个篇章组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巴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为脉络,采取图片展示、视频展播、互动体验等方式,见人、见物、见事、见情,集中展现了各族群众在历史长河中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美好场景。
在库尔勒市阿瓦提乡香梨园,一个个成熟的香梨挂满枝头,香梨采摘工人轻摘轻放,采摘、包裹、入箱等工作正有序进行。
阿瓦提乡是库尔勒香梨的核心产区,香梨种植面积7.3万亩,结果面积7.2万亩,种植户3000余户,年产香梨6万至8万吨,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香梨之乡”。
《农民日报》新疆记者站负责人李道忠表示:“从传统种植到标准化管理,不仅香梨的品质好了,收购价也稳了。如今,阿瓦提乡正以香梨产业为纽带,持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小香梨’真正成为带动乡村振兴、农户增收的‘大产业’,这也正是我关注和报道的重点之一。”
当日,采访团还前往库尔勒市梨香街道凌达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风帆广场街角音乐会等地,视角从城市到农村,关注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边走边看,与居民、社区工作者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镜头记录这里浓郁的文化氛围与民族团结的和谐画卷。
一路欢歌一路行。
9月9日,采访团来到了尉犁县。
在极飞超级棉田,一眼望不到边的棉花长势喜人。目前,棉花已进入裂铃吐絮期。
“嗡嗡嗡……”数架农用无人机正在棉田间作业,立即引起了采访团的注意,大家纷纷拿起手中的摄影器材拍摄起来。
极飞科技智慧农场总监艾海鹏向采访团介绍,在这里,通过无人技术的应用,棉花从耕种到收获,“黑科技”贯穿全程,构建了一整套对棉花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农机自主作业的无人化农场智慧管理系统,实现了棉花种植降本增效、稳产增收。2021年至今,超级棉田的无人管理模式逐步成形、成熟。从2024年开始进行商业推广,现在已经在全疆进行了1466个农场复制,覆盖面积达70万亩。
口袋鼓囊囊,精神亮堂堂。
在兴平镇达西村民俗风情一条街上,各族群众正载歌载舞,欢乐的笑容溢于言表。
近年来,达西村以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为核心,盘活商业街与风情园,美化村容村貌,打造达西展馆红色旅游、“民俗风情一条街”特色饮食、“达西夜市”啤酒美食烧烤、深秋胡杨观光客“民宿”四大旅游功能区,形成达西旅游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村民阿布力克木·木沙说:“十多年来,达西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住的土坯房,换成了现在的小洋楼。如今的达西,环境优美、产业兴旺、民族团结,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光明日报》记者章文说:“巴州故事多、题材好,是座‘采访富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群众,正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努力绘就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的美好图景。”
采访团一行一路采访、一路发稿。
近年来,尉犁县立足本地长城资源优势,坚持尊重历史、保护文化、传承文明、教育群众的理念,深入挖掘和保护独具新疆特色的烽燧历史和丝路文化,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巴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英介绍,巴州以文物资源本体保护、展示、利用为重点,以挖掘弘扬历史文化为核心,积极打造文物精品旅游线路,加强文物资源与优质旅游资源的融合互动,全力打造文物旅游品牌,构建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夕阳西下,罗布人村寨景区仍然游人如织。经过近4个月紧张施工,景区提档升级项目收官,这座承载着独特地域文化的景区以全新面貌,迎接八方来客。其中,新增设的“罗布麻道千年回响”游玩项目,让游客化身丝绸之路商队成员,沉浸式体验古丝绸之路贸易集市,再现古丝绸之路繁华。
《中国青年报》记者王鑫昕说:“无论是独具新疆特色的烽燧历史和丝路文化的丝绸之路·长城文化博物馆,还是承载着独特地域文化的罗布人村寨景区,我看到了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双赢,更看到了巴州文旅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广阔前景。”
此次采访活动,采访团记者以镜头和话筒为媒介,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全媒体平台,传递巴州的新风貌,展现新时代巴州的蓬勃生机与独特魅力。如今的巴州,正以昂扬的姿态,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为新疆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巴州力量”。(记者 薛云少)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