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新疆葡萄酒节的文化底蕴
小朋友在非遗展区体验版画制作。(记者 赵爽 摄)
群众在非遗展区感受剪纸的魅力。(记者 陈剑飞 摄)
当葡萄美酒的醇香缓缓漫过库尔勒会展中心的每一处回廊,刻刀与骨片相触的轻响、剪刀穿过纸张的微声、琴弦震颤的余韵,正从非遗展区悠悠漾开。在8月30日举办的“葡萄美酒最新疆”2025年新疆丝绸之路葡萄酒节上,15项非遗技艺200余件展品走出玻璃展柜,与葡萄酒相遇,酒香非遗韵悠长。这里没有静态的陈列,只有文化活态生长的动人声响。
指尖乾坤:老手艺里的时光纹路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汤丽的剪纸展台前总是围满观众。
结合本次葡萄酒节,汤丽精心创作了一系列以焉耆盆地葡萄产业为主题的剪纸作品。这些作品不仅生动再现了葡萄藤蔓延、硕果累累的田园美景,还巧妙地将葡萄酒的酿造过程、酒标设计等元素融入其中,让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葡萄酒产业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在展厅的一角,身着特制剪纸服饰的模特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她穿的服饰长达4米,上面精心剪刻了凤戏牡丹、龙与长城等经典图案,并配以醒目的“中国”字样,寓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繁荣昌盛。模特的优雅展示,让剪纸艺术从平面走向立体,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拍照。
“本次葡萄酒节是新疆规模最大的行业盛会,我希望这些融合葡萄、葡萄酒元素的作品,不仅向全疆乃至全国推介巴州葡萄酒产业的独特魅力,展现巴州葡萄酒产业实力,而且让产业特色与非遗魅力共同被看见、被喜爱。”汤丽说。她的这番话,道出了非遗传承人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刻思考和积极探索。
几步之外,另有一番天地。传统刺绣传承人的绣绷上,彩线流转,传统卷草纹与现代几何图形交织,针脚起落间,既有古典纹样的雅致韵味,又藏着现代设计的灵动活力。芦苇画匠人则以寻常草木再造时空——干枯芦苇经剪、烫、贴,化作葡萄的饱满颗粒与蜿蜒藤蔓,还勾勒出起舞少女的轻盈裙摆与灵动身姿,让自然之材在巧手下焕发生机,尽显非遗技艺的独特巧思。
这些作品,既是岁月长河沉淀下的非遗瑰宝,承载着古朴的历史质感,又融入了现代的设计语言、审美理念与科技元素,以创新形式讲述过往、连接当下,成为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文化符号。
展陈之内:互动中实现非遗传承
展厅中央的舞台,是非遗最鲜活的表达之处。舞者踏琴音而行,裙摆翻飞间将传统舞蹈的灵动与热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时而旋转出葡萄藤蔓的舒展,时而跳跃出丰收时节的欢腾;伴奏的民乐旋律悠扬,手鼓节奏明快,满是浓郁的民族风情。观众纷纷举起手机,镜头中舞者的轻盈身姿与舞台灯光碰撞出细碎光芒,每一次定格都是非遗与葡萄酒节的美好交融。
舞台的热闹尚未褪去,体验区里的欢趣已扑面而来,同样洋溢着非遗与节日交织的活力。无论是亲手印制一幅版画,在团扇上绘就花鸟图案,还是以竹笔书写吉祥祝福,每一项体验都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成为葡萄酒节中独一无二的记忆。
10岁的王珞宸正专注体验版画制作,小手握着滚筒小心翼翼地蘸取颜料,再慢慢在纸上滚动按压。当带着清晰纹路的图案渐渐显现时,他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兴奋地举起作品向身旁的妈妈展示:“你看!我也做出非遗版画了。”
这般沉浸式的体验,让不少游客忘了最初的品酒目的。“原是为品酒而来,却在这里沉浸了整个下午。”游客林旭丽举着刚完成的剪纸作品笑着说,指尖还沾着点点红纸碎末。
共生之境:酒香与文脉的双向奔赴
游客周成一手端着酒杯,一手捧着一幅《葡萄架下的少女》剪纸作品细细端详。剪纸线条利落如刀削,葡萄颗粒饱满得似要透出纸外,少女裙摆的褶皱灵动飘逸,连人物的发丝弧度中仿佛还留着剪刀划过红纸的清脆声响。转身走到芦苇画展台前,他的目光又被一幅名为《情深》的作品牢牢吸引。干枯的芦苇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剪烫粘贴,化作了浓荫蔽日的葡萄藤——深褐的苇秆勾勒了藤蔓蜿蜒的线条,颗颗“葡萄”在渲染下则透着温润的光泽;画中,少女身着传统服饰翩翩起舞,裙摆的弧度如流水般柔和,身旁的男子手抚乐器,琴音似要顺着画面流淌出来。
“酒是新疆的风味,这些手艺则是灵魂。”周成轻轻摩挲着芦苇画的边缘,语气里满是赞叹,“你看这葡萄、这歌舞,都是咱们新疆的印记,如今借着葡萄酒节聚到一起,酒的醇香里裹着非遗的温度,才更见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
暮色渐沉,酒香漫溢,与非遗的气息相融——老手艺藏在刻刀的纹路里,绣在丝线的弧度中,落在歌声的尾音里。
在2025年新疆丝绸之路葡萄酒节,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民族与世界,自然交融,相映生辉。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巴州不仅是新疆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出疆通道,更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以酒为媒,以手艺为信,把文化的厚、产品的鲜,都酿成了能让人触摸的温度,向世界展示着它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和优质产品的无限魅力。(记者 赵爽)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