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杨爱凤在制作《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剪纸作品。(记者 赵爽 摄)
红纸铺案,剪刀翻飞,细碎的纸屑如雪花般落在杨爱凤匠艺剪纸工作室的台案上。8月28日,67岁的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爱凤正俯身制作《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剪纸作品,指尖下的镂空纹样渐次清晰,石榴、胡杨、风力发电机等元素在红纸上生动呈现——这是她与团队耗时10余天,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精心创作的非遗礼赞。
“‘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这16个字采用字画融合的形式创作,每个字都是一幅小画,藏着新疆的故事。”杨爱凤指着“庆”字向记者介绍,“庆”字上的那一“点”是绽放的礼花,下方是各族小朋友在党的关怀下载歌载舞的场景,和平鸽展翅、气球飘飞、祥云环绕,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欢庆氛围细致融入文字的笔画之间。
在杨爱凤身旁的工作台上,摊开的设计稿详细标注着每个字的搭配元素:“祝”字缀满雪白棉花,呼应蓬勃的棉花产业;“治”字以祥云护佑、胡杨立根、骆驼前行,绘就新疆发展的生动画卷;“区”字嵌入霍尔果斯口岸图景,尽显开放活力;“成”字融合中欧班列与库尔勒香梨,兼具开放气象与物产之美;“七”字串起葡萄与西瓜,将瓜果之乡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年”字以挺拔的石油钻塔为基,搭配运转的机器,勾勒出工业崛起脉络与经济增长动力……
“从构思到定稿,仅仅这16个字的搭配,我们就琢磨了10多天,经常到了凌晨两点还在翻资料、改草图。”杨爱凤说,这次创作并非她一人之功,她的女儿、库尔勒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何银平,以及剪纸爱好者罗继红、姬冬玲全程参与,大家共同努力为这幅作品打磨细节、完善创意,让非遗剪纸既能展现新疆发展成果,又能传递各族群众的欢庆之情。
“能和妈妈一起用剪纸作品记录家乡的时代变迁,我感觉特别有意义。”何银平说,对她个人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创作,更是一次对家乡发展的致敬。
如今,该剪纸作品的创作已完成部分内容,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元素与地域文化符号巧妙融合,在红纸上铺展开一幅立体的“新疆发展画卷”。“等全部剪完,我们会装裱起来,希望能让更多人通过这方寸红纸,看见新疆70年的变化,感受非遗与时代同频的力量。”杨爱凤说。(记者 赵爽)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