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共舞广场秀。(通讯员 杨军辉 摄)
博斯腾湖景区水上飞人项目。(通讯员 杨军辉 摄)
“昆仑融雪润绿洲,塔河奔流孕文明。”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荣光洒满天山南北,巴州这片承载千年丝路记忆的土地,正以文旅融合为笔、全域发展为纸,勾勒“山水含章、人文蕴秀”的壮美画卷。近年来,巴州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实施文化润疆与旅游兴疆战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从资源优势向发展强势跨越,让“塞外明珠”的魅力在新时代愈发耀眼。
观念之蝶变:从“稀罕事”到“寻常景”
回溯七十年前,旅游对巴州人来说是奢望。
85岁的原巴州旅游局局长雷世鸣回忆,上世纪50年代的巴州,几乎没有旅游概念,仅有少数外宾因考察到访,接待全凭上级安排,连专业导游都没有。那时的巴州人,每日为生计奔波,吃饱肚子是最大心愿。
退休工人李成才仍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从湖北支边来疆时,粗粮掺野菜是家常便饭,骑着自行车去郊外摘桑葚就算休闲,哪敢想“旅游”二字。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巴州人的旅游意识。上世纪80年代初,巴州人开始有了初步的出游念头:亲朋好友结伴,带烤炉、毛豆去郊外野餐,或是到刚开发的莲花湖坐船、吃鱼,简单的快乐里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旅行结婚成年轻人结婚新时尚,邻居家的孩子去上海、无锡度蜜月的经历,曾让李成才的子女羡慕不已。
进入21世纪,旅游逐渐走进巴州寻常百姓家。退休后的李成才跟着儿女游遍全国,身边老伙计们纷纷加入“银发旅游团”;年轻人偏爱自驾,周末去农家乐摘果子、节假日去草原看星空,成了生活常态。从“跟着旅行社走”到“自驾说走就走”,从“打卡热门景区”到“体验非遗民俗”,巴州人的旅游观念不断升级,这既是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缩影,也是文旅产业蓬勃生长的注脚。
基础之跨越:从“一馆难求”到“全域联通”
“以前办大型会议,参会人员要四处找住宿的地方,哪像现在,星级酒店、特色民宿随便选!”雷世鸣的感慨道尽巴州旅游基础设施的巨变。
1984年,巴州第一座宾馆——巴音郭楞宾馆建成,天鹅造型的大门成当时“地标”,标志着巴州旅游接待基础有了大提升;1986年,巴州旅游局成立,让巴州旅游业有了“主心骨”,产业定位从“被动接待”转向“主动发展”。
此后数十年,巴州以“补短板、强基础、优服务”为目标,持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1987年,中国国际旅行社库尔勒支社成立,填补了巴州旅行社行业空白;1993年,库尔勒联航开通至北京直达航线,拉近巴州与首都的距离;1995年,库尔勒至乌鲁木齐“天鹅号”旅游列车通车、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建成,“天堑变通途”的梦想照进现实。
进入新时代,巴州按下基础设施建设“快进键”。如今,全州有库尔勒、且末、若羌、和静4个机场,40个航点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库尔勒梨城机场成新疆航空次枢纽;新疆境内5条国道穿越巴州,环博斯腾湖公路、乌尉高速等串联山水林田湖草沙,自驾游巴州成热潮。
景区建设上,巴州实现从“单点开发”到“全域提质”的跨越。2025年,巴州推进总投资58.18亿元的55个重点文旅项目,16个新建续建项目开工复工,州文化艺术中心计划9月底投用;巴音布鲁克景区完成北大门改造、天鹅湖家园木栈道建设等“5个提升”任务,小天池道路、骆驼脖子吊桥木栈道等“2个新建”项目加速推进;罗布人村寨投入1.28亿元实施8个改造提升项目,全力冲刺国家5A级景区;马兰红山军博园于5月19日开园,成红色旅游新地标。截至目前,巴州拥有A级景区40家、星级饭店41家、旅游民宿88家、星级农家乐277家,“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日益完善。
产业之兴盛:从“资源优势”到“发展胜势”
“巴州占全国125种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80.6%、新疆的96.1%,拥有20项‘全国之最’,这是发展文旅产业的‘金饭碗’!”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负责同志的话,道出了巴州文旅产业的底气。大漠戈壁、森林草原、冰川雪峰、河流湖泊交相辉映,博斯腾湖、巴音布鲁克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等景观各具特色;丝路文化、楼兰文化、东归文化交相辉映,14项国家级非遗、1149处不可移动文物点承载千年记忆——得天独厚的资源,为文旅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巴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产业“量质齐升”。2024年,全州接待游客4000.24万人次、游客总花费260.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36%和52.2%;2025年1~8月,全州接待游客3410.19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235.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6.09%、17.98%。高速增长态势持续巩固。
产业发展中,巴州走出“特色化、品牌化、融合化”之路。围绕“山水、草原、胡杨、红色、民俗”五张金色名片,推出24条旅游精品线路、48项定制旅游套餐、50处网红打卡地,巴音布鲁克、博斯腾湖等景区开通低空旅游观光服务,让游客“换个角度看巴州”;2025年已举办冰雪节、梨花节、罗布民俗烧烤节等文旅活动258场,创编《情系巴音郭楞》《大唐烽燧》等文艺精品深入景区演出,让游客“跟着演艺游巴州”;西域都护府博物馆于今年5月18日开馆,成热门打卡点,“西域都护府之旅”“汉代西域治理之路”等历史文化线路,让游客在游览中感悟“大一统”历史。
此外,巴州发放200万元文旅消费券、落实“引客进州”奖励政策,吸引了1.2万人次通过旅游专列、包机来州旅游;35家A级景区推出票价减免优惠,州外游客比率从去年的10%跃升至40%。同时,培育巴音文旅、天鹅湖旅游公司等7家旅游开发公司、40家景区经营主体和41家旅行社等重点链主企业;成立文化和旅游产教融合共同体,上下游企业拓展至31家,举办13期服务质量提升培训班,培训1300余名从业人员,推动文旅产业“既有速度,更有质量”。
未来之展望:从“区域热点”到“世界级支点”
“到‘十五五’末,力争旅游接待总人次超1亿人次、综合旅游收入超800亿元,文化和旅游产业带动就业超10万人!”站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新起点,巴州锚定“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重要支点、全域旅游示范区、南疆乃至新疆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绘就文旅产业发展新蓝图。
未来,巴州将以“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为重点,持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引领上,抓好3A级以上景区规划修编,推进州县乡村四级旅游统筹发展,构建“一个中心、三个组团”文旅产业集群格局,提升环博斯腾湖水生态景观、天山风光自然景观等6条特色旅游廊道服务功能;景区提质上,加快罗布人村寨5A级景区、马兰红山军博园4A级景区创建,推进巴音布鲁克、博斯腾湖等龙头景区基础设施升级,建成西海龙宫(二期)陆地乐园、罗布人民俗文化特色旅游度假目的地;文化赋能上,深化“1+8”历史文化工程,推动七个星佛寺遗址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提升《东归·印象》《楼兰九歌》等演艺产品,让“文化IP”成旅游核心竞争力;市场培育上,策划500多个贯穿全年的节事活动,打造“遇见巴州、食在巴州”美食品牌,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昆仑起舞迎宾客,塔河欢歌庆华章。”七十载风雨兼程,巴州文旅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书写砥砺奋进的发展史诗;新征程上,巴州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举措,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丝路明珠的魅力传遍全国、走向世界,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交出精彩“文旅答卷”!(记者 周海霞 通讯员 杨军辉)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