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活动现场。(通讯员 李洋 摄)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将每年的9月定为全国科普月。今年9月,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巴州科协按照“产业需求导向—双向赋能实践—跨界协同生态”三维路径,开展千余场科普活动,覆盖线下35万余人次、线上触达超400万人次,构建科普新格局,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锚定产业需求:科普与升级同频共振
跳出传统知识灌输模式,巴州科协把科普服务搬进产业升级一线。纺织领域,联合“科创中国”绿色纺织科技服务团与东华大学新疆纺织产业研究院专家驻企蹲点,通过企业培训、智能设备实操实训,助力传统纺织业迈向绿色化、智能化,掌握低碳工艺核心技能。种业领域,携手河北农业大学共建科研基地,借棉花吐絮期观测与数据建模,筛选出3个高产稳产棉花新品种,配套开展34场种植技术培训,覆盖4380人次,推动经验种棉变为科学种棉。
同时,打造52条科普研学精品线路,组织22场高新技术企业参观活动,以田间课堂、企业实践等场景化教学,让“学科学、用科学”融入生产实践,为产业从资源依赖转向创新驱动筑牢根基。
二、打造双向赋能:创新与民生双向奔赴
构建“科普惠民—创新反哺”生态链,让创新成果真正惠及民生。
“科普之光耀巴州——《科普法》开启新篇章”主场活动,采用“线下主会场+线上全媒体”模式,邀请权威专家解读《科普法》,开展《科技铸脊梁》高端对话,联动石榴云、巴州融媒体矩阵吸引超400万人次在线观看;承办“科学家精神耀天山——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新疆行”巴州专场,《“两弹一星”精神与新时代科普使命》专题宣讲,覆盖干部职工、青少年7500余人次,为科普生态注入精神力量。
此外,启动“母亲科普队”百人计划,发起“一家一课”家庭科普工程,开展72场“科普母亲·进万家”活动,覆盖7344户家庭,普及智慧农牧业、数字反诈知识;开展23场“智慧助老”服务,覆盖4183人次,形成“场景牵引科普、科普反哺创新”的良性循环。
三、构建协同生态:全域科普聚合力共发展
打破科普“独角戏”,巴州科协搭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学校协同、社区联动”的跨界网络。
组织建设上,成立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协,搭建产学研平台,组建百人“母亲科普队”,并发布《致全州万名母亲的科普行动倡议》,激活基层科普活力。资源整合上,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成员单位开展313场科普活动,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推出42场特色活动,形成“专业力量挑大梁、社会力量齐参与”的局面。传播创新上,线上微信公众号开设《科普法》专栏,发稿120余篇、短视频31部,线下户外电子屏、灯光秀滚动播放科普内容。库尔勒、尉犁、焉耆三地科技馆的“科学之夜”,吸引800余名亲子参与;乡村科普馆打卡138场,覆盖1.5万余人次,实现“线上引流、线下聚力”。服务层面,举办巴州科普母亲示范培训班,培育骨干94名。开展棉花吐絮期技术培训,累计开展993场科普活动,服务28万余人次。举办9场“智慧农牧新生活”科普集市,开展149场科普大篷车活动,覆盖4.6万人次。联动新疆科技馆开展“科普大篷车联盟基层行”,服务1980名青少年和产业工人,46场应急科普覆盖5994人次。创新“民歌唱科普”模式,融合科学与文化,全州上传活动信息546条,织就“大科普”工作网。
首个全国科普月落幕,但巴州深耕创新沃土的脚步不停。未来,巴州科协将持续深化“科普+产业+生活”融合模式,推动“全民可参与、全域可推动”的创新生态加速成型。这一以科普为纽带、创新为内核的发展模式,为资源型地区转型提供了巴州方案,也标志着新时代科普工作从“知识普及”到“生态构建”的跨越,实现了从单向传播到双向赋能、单一活动到系统生态、短期效应到长效机制的质变,为科普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范式。(记者 周海霞 通讯员 李洋)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