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治区人大代表达娃在塔哈其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万名代表进万家活动。(通讯员 盖·欧图海 摄)
清晨,天山脚下的和硕县塔哈其镇浩尧尔莫墩村还笼罩在薄雾中,家家户户的烟囱已升起炊烟。这时,总能看到一位高个子汉子在村里忙碌——他就是村党支部书记达娃,是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十五年前,他脱下军装回到家乡和硕,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也扎进了乡亲们的心里。
建羊圈、改土路:“兵支书”的法子真管用!
2018年之前的浩尧尔莫墩村,道路坑洼不平,土路在戈壁滩上蜿蜒。达娃至今记得,70岁的巴力杰大叔曾死死守着祖传羊圈的破木桩,坚决不让拆。
连续七个晚上,达娃去巴力杰家,坐在炕边耐心沟通。“大叔,咱们建标准化羊圈,自动喂料、干净省力。改完后您家收入要是没增加,差多少我补!”他指着胸前的党员徽章郑重承诺。
如今,巴力杰家的羊已实现机械化喂养。手捧两万元增收款,他拉着达娃的手放在自己心口:“草原上的雄鹰不说假话。达娃,你靠谱!”
达娃还把在部队里学到的“战术”用到了村里发展上。2019年春播,他率先拿出自家30亩承包地做示范,在地头搭起军用帐篷开动员会:“土地流转能增收,我先带头!”那段时间,他日夜奔波,规划设计、推进改水改厕、修建道路。不到半年,7公里柏油路如黑色缎带铺到村民家门口,15公里地下管网贯通,清泉流入家家户户,群众心里甜滋滋的。
帮卖粮、改院子:“石榴籽”抱得紧,达娃有办法!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达娃在村委会挂起“作战图”,夜夜挑灯奋战。35名党员在“军令状”上按下红手印,如紧紧相依的石榴籽:“老乡不脱贫,我们不歇脚!”
村民穆萨·吐达洪至今难忘那个雪夜。家里粮食丰收却销不出去,达娃闻讯立即带领“党员突击队”连夜装车运送。车灯照亮雪夜,也温暖了人心。“当时我冻得直搓手,可见到达娃他们忙碌的身影,心里热乎乎的。”
帮助村民早兰古丽改造庭院的故事更是被传为美谈。达娃在一次走访中发现,她竟把扶贫鸡苗藏在衣柜里。“这哪行?鸡苗得养在鸡舍才能长好!”他蹲在葡萄架下,用树枝在地上画图讲解:“院子就是咱们的阵地,分区管理既干净又能增收。”
三天后,党员们帮着建起了彩钢鸡舍,整理了院落。如今早兰古丽家葡萄架上果实累累,她指着鸡舍笑道:“达娃书记不仅让我赚了钱,更让我在村里有了面子!”
达娃还把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打造成“凝心课堂”。各族群众在国旗下共同凝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心中深深扎根。
2021年寒冬,他带领12名党员顶风冒雪考察绒山羊养殖,村民达来用手机记录科技养殖方法。后来改良的绒山羊羊绒产量翻了三番,村集体收入增长七倍!乡亲们围着达娃跳起萨吾尔登,打趣道:“达娃书记,你这军功章都挂到山羊胡子上了!”
政策小册子、民情日记本和女儿的画:挎包里的“三件宝”
达娃的挎包从不离身,里面装着“三件宝”:政策小册子、民情日记本和女儿画的《爸爸的村庄》。画里有房屋、庄稼,还有一个高大身影——那是女儿眼中的父亲。
他的日记本记满了村民的点点滴滴:张奶奶的降压药快吃完了、穆萨家的玉米待销、早兰古丽的鸡苗该打疫苗了……“把老乡的事记在本上,放在心里。”正是这份真诚,让村党支部连续三年获评“群众满意好班子”。
去年深秋,穆萨家的玉米堆成金色小山。达娃蹲在晒场,捏着饱满的玉米粒说:“这么好的粮食,得卖个好价钱!”几天奔波后,他终于签下收购合同。当运粮车驶出村口,通过车轮扬起的尘土看到的是穆萨灿烂的笑容,“达娃,你真是帮了大忙!”
在五保户张奶奶心中,达娃这个硬汉藏着最柔软的牵挂。去年夏季暴雨成灾,达娃蹚着齐膝深的积水冲进张奶奶家,背起老人转移到安全处。浑身湿透的他仍笑着安慰:“这不算啥,我在部队抗洪时比这更难!”乌仁其其格大姐端来热奶茶,看着乡亲们关切的眼神,再刚强的汉子也眼眶发热。
暮色渐临,天山的雪线染上淡红,浩尧尔莫墩村的炊烟在晚风中袅袅升起。达娃仍在村里忙碌着,询问庄稼长势,查看新建羊圈。他的足迹,与历代守边垦荒者的脚印重叠,正向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坚定延伸。
在浩尧尔莫墩村,达娃的“团结方程式”很简单:群众有难伸手帮,有事一起干,各族群众亲如一家。这个故事,如同田间茁壮的庄稼,正在抽穗扬花,必将结出沉甸甸的果实,酿成令人难忘的醇浆。(记者 周海霞 通讯员 盖·欧图海)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