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考古队员向师生介绍玉孜干古城遗址的发掘情况。(记者 赵爽 摄)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13日,库尔勒市第八中学教育集团20余名师生在巴州文博院(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玉孜干考古队相关人员的带领下,首次走进沉睡千年的玉孜干古城遗址,触摸真实的历史遗迹。
玉孜干古城遗址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坐落在孔雀河冲积扇形成的古绿洲上,距离库尔勒市仅5公里。自2020年起,在国家文物局和自治区文物局支持下,专业团队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取得多项成果,不仅填补了孔雀河绿洲考古学文化编年的空白,更对认识塔里木盆地周缘城郭的起源和库尔勒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场“行走的课堂”中,学生们化身“小小考古学家”,体验别开生面的历史文化之旅。
活动现场,考古队员通过展板,以“最早的库尔勒”为切入点,生动讲述古城的地理位置、历史意义及最新考古成果。
沿着“中央高台探沟至外围城垣”的参观路线,考古队员通过对比坍塌堆积与残存墙体,让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鲜活立体。孩子们沿着探沟仔细观察城墙夯筑痕迹,不时提出“古人如何运输建筑材料”“城墙为何修成这种形状”等有趣问题。
在考古工具展示区,考古队员拿着手铲、探铲等工具,边演示边讲解,“别小看这把小铲子,它能帮我们读懂地层里的‘悄悄话’。”从考古调查勘探,到遗存标本采集,再到记录遗迹现象的各种技术手段,同学们目不转睛地围观这些“考古神器”。
“以前觉得文物都锁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没想到今天能亲手触摸历史,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库尔勒市第八中学三年级学生王靖萱说,这次参观,让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历史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可以触摸、可以对话的鲜活存在,也真正理解了“文物保护从点滴做起”的意义。
“此次活动让同学们走出教室、踏入考古现场,既是课本知识的具象化延伸,更是一场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与文明共情的珍贵体验。”库尔勒市第八中学党委书记李梅说,该校将与巴州文博院(博物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机制,持续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助力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玉孜干古城作为库尔勒文化基因的鲜活载体与历史的立体教科书,以开放参观的形式让文物‘活态新生’。”巴州文博院(博物馆)学术研究与资源保护科干部李孟晨说,后续将结合“遗址探秘”“文物修复体验”等项目,搭建起历史与现代对话的桥梁,吸引更多群众加入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行列,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持续焕发时代光彩。(记者 赵爽)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