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州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一场由巴州科协推动的“科普母亲”行动正悄然改变着基层科学普及的生态。自2024年12月该行动启动以来,这项以农村妇女为核心力量的科普工程,不仅成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抓手,更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蓝图中勾勒出独特的风景线。从塔里木河畔的棉田到昆仑山脚下的牧场,1.2万名经过系统培训的“科普母亲”正像一颗颗种子,将科学知识的养分播撒在基层土壤中,为边疆地区的发展注入持久的科学动能。
夯实培训基础,构建全域覆盖的科普网络
巴州科协深知,要让科普之花在基层绽放,必须先培育出扎根乡土的“播种人”。为此,巴州科协创新性地整合各类资源,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培训矩阵,让“科普母亲”的足迹遍布全州8县1市的每个角落。
在资源整合方面,巴州科协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将“科普母亲”培训与成熟品牌活动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每年冬季开展的“科技之冬”活动,原本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平台,如今已成为“科普母亲”集中充电的课堂。在2024-2025年度的“科技之冬”活动中,针对农村妇女群体特别开设了32场专题培训,内容涵盖温室大棚种植、家禽疫病防治等实用技术,场均参与人数超过200人。而在乡村科普馆举办的“红红火火过大年”活动中,“科普母亲”们化身科学传播者,通过趣味实验、民俗中的科学等互动环节,让乡亲们在节庆氛围中感受科学魅力,仅2025年春节期间就吸引了5万余人次参与。
青少年科学启智营则成为“科普母亲”与下一代科学教育连接的纽带。焉耆县的“科普母亲”乃比艳在组织启智营培训后,利用假期在科普馆开设“科学实验秀课堂”,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简易实验器材,带领孩子们探索浮力、杠杆等科学原理,如今这个实验课堂已成为村里孩子们最向往的地方。据统计,依托各类品牌载体,巴州已累计举办“科普母亲”专场培训153场次,平均每县(市)超过17场,真正实现了培训资源的均衡分布。
为确保培训的覆盖面和实效性,巴州科协建立了“州级统筹、县级实施、村级落地”的三级联动机制。州级层面负责课程体系设计和师资培训,县级科协结合地域特色制定培训计划,村级科普馆则负责组织发动。和静县针对牧区特点,将培训课堂设在牧民定居点,邀请草原站专家讲解草原生态保护知识;若羌县则结合红枣种植产业,开设红枣病虫害防治课程。这种因地制宜的培训模式,让“科普母亲”们学到的知识能够直接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随着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科普母亲”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科普生力军。她们中有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有经验丰富的种植能手,也有热心公益的志愿者。不同背景的“科普母亲”们汇聚在一起,用各自的专长为基层科普贡献力量,共同编织起一张覆盖城乡的科普网络。
创新培训方法,打造实用高效的课程体系
在“科普母亲”培训工作中,巴州科协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构建起一套接地气、有活力、见实效的培训体系,让科学知识真正走进妇女群众的生活。
课程设置上,巴州科协精准把握农村妇女的实际需求,精心打造“健康生活+科学育儿+生产技能”三大核心课程模块。健康生活课程邀请医院妇产科、儿科专家授课,内容涵盖孕期保健、产后恢复、常见疾病预防等知识。在库尔勒市的一场健康培训中,医生通过模型演示和现场互动,生动讲解了乳腺健康知识,课后还为学员们提供免费筛查服务,这样的培训让许多农村妇女第一次系统了解到女性健康知识。科学育儿课程则针对0-6岁儿童的养育问题,邀请早教专家传授科学的喂养、早教方法。博湖县的“科普母亲”图亚在参加培训后,学会了通过游戏开发孩子智力的方法,她在村里组织的“科学育儿培训”,每次都能吸引数十位家长参与。
生产技能课程更是紧密结合巴州的农业产业特点,开设了棉花种植、葡萄管理、畜牧养殖等特色课程。为了让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授课专家们常常带着标本、工具来到现场,手把手教学。在轮台县的杏子种植培训中,林草局杏子研究中心的技术员孙海长现场演示杏子采摘的技巧,还编了朗朗上口的口诀,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员们很快就掌握了技术要点。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科普母亲”培训的一大亮点。巴州科协突破传统的“你讲我听”模式,大力推行情景模拟、现场教学、实践操作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在防灾减灾培训中,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让学员们扮演不同角色,在模拟地震、火灾等灾害场景中学习逃生技巧和救援方法。
“课堂学+现场看+动手做”的立体化培训模式,让“科普母亲”们能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各县市科协定期组织学员参观科技馆、高新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区,让她们近距离感受科技的魅力。在新疆德添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参观中,“科普母亲”们看到现代化的节水灌溉设备时,纷纷拿出手机拍摄记录,打算把这些先进技术介绍给村里的乡亲。在库尔勒科技馆,互动体验区的机器人、3D打印机等展品,让许多从未走出过县城的农村妇女大开眼界,也激发了她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为了激发“科普母亲”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巴州科协还举办了“科普活动设计大赛”。学员们围绕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设计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科普活动方案。获奖的“家庭垃圾分类挑战赛”“厨房里的科学实验”等方案,已在多个乡村科普馆落地实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这种以赛促学的方式,不仅提升了“科普母亲”的活动策划能力,也为基层科普注入了新的活力。
“1+N”传帮带机制的建立,让培训效果得到了倍数放大。每位结业的“科普母亲”都要负责带动至少5名妇女参与科普活动,形成了“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良好效应。如今,在巴州的乡村,随处可见“妈妈科普队”的身影。她们带着简易的实验器材,走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科学知识,用生动有趣的实验演示科学原理,让科学不再遥不可及。
规划未来发展,释放持续深远的科普效能
面对基层科普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巴州科协正在积极谋划“科普母亲”行动的未来发展路径,通过队伍扩容、能力提升、品牌塑造,让“科普母亲”成为激活基层科普的持久动力。
队伍建设的持续深化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巴州科协已启动第三批“科普母亲”招募工作,进一步扩大队伍规模,同时注重优化队伍结构。针对目前年轻妇女比例偏低的情况,将通过线上宣传、青年妇女专场招募等方式,吸引更多返乡女青年、创业青年加入。在招募过程中,还将注重吸纳少数民族妇女、有专业特长的妇女等群体,让“科普母亲”队伍更具代表性和包容性。为了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妇女能够参与培训,巴州科协还将利用“科普大篷车”开展流动培训,把课堂开到群众家门口。
培训内容的系统化升级将为“科普母亲”赋能增效。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巴州科协计划重点开发“科普短视频拍摄制作”“直播带货中的科学知识”等新型课程包,邀请专业的新媒体从业者授课,教授视频剪辑、直播技巧等实用技能。通过培训,让“科普母亲”们学会运用抖音、快手等平台传播科学知识,扩大科普覆盖面。同时,还将根据不同季节、不同产业的需求,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开发具有时效性的专题课程,如春季播种指南、夏季防溺水知识等,让培训内容始终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
为提升“科普母亲”的实战能力,巴州科协将定期举办能力提升示范培训班,设置模拟科普活动组织、应急科普演练等实战环节。培训班还将引入案例教学法,选取优秀“科普母亲”的工作案例进行深度剖析,让学员们在学习借鉴中提升自己。此外,还将建立“科普母亲”线上学习平台,上传培训视频、课件资料,方便学员随时学习“充电”,实现培训的常态化、长效化。
品牌活动的打造将进一步提升“科普母亲”行动的影响力。巴州科协策划实施的“母亲科普四季行”主题行动,将围绕不同季节的特点开展特色科普活动。春季开展“春耕科普进田间”活动,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夏季举办“清凉科普夏令营”,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秋季组织“丰收科普节”,展示科学种植带来的成果;冬季开展“暖冬科普讲堂”,为群众送上实用知识。通过贯穿全年的主题活动,让“科普母亲”的身影活跃在四季,让科普知识融入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了让培训成果真正转化为基层实效,巴州科协将引导“妈妈科普队”常态化开展小型科普活动。鼓励“科普母亲”们结合身边的实际问题,开展灵活多样的科普活动,如“庭院里的农技小课堂”“社区健康咨询点”等。同时,建立“科普母亲”工作激励机制,通过选树“示范科普母亲”等活动,激发“科普母亲”们的工作热情。还将联合相关部门,为“科普母亲”们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帮助她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让她们能够安心投入到科普工作中。
“科普母亲”行动的深入推进,正在为巴州的基层科普事业带来深刻变革。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们,用爱心和智慧架起了科学与群众之间的桥梁,让科学精神在基层生根发芽。随着各项工作的不断深化,“科普母亲”必将成为推动边疆地区科学普及、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她”力量。(记者 周海霞 通讯员 宋娟娟)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