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样,有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类口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如:常见的传染病有很多,像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艾滋病、麻疹、肺结核等,不同传染病的症状、严重程度和防治方法也各有不同。
学校常见的传染病有哪些?
学校是一个特定场所,人员密集、学生密切接触频繁,且部分学生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抵抗力较弱,一旦有传染源引入,人群中快速传播、可感染众多师生引起疾病。如: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等。这些传染病不仅会影响患病学生个体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因传播迅速而造成学校内较大范围的发病,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学校在传染病防控工作方面具体有哪些职责?
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做好健康教育与宣传,充分利用班会、讲座、板报、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
执行晨检午检制度,每日对学生和教职工进行晨检、午检,及时发现有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的学生和教职工,并做好记录,做好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工作,对因病缺课的学生和教职工进行登记,了解病因,及时追踪其病情变化,如发现传染病疑似病例,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限,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做好教室、宿舍、公共场所的通风换气消毒及公共设施及公用器具的消毒工作,传染病流行期间,要增加消毒次数。在配合医疗与防控方面,按照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适龄儿童和学生的疫苗接种工作,提高学生的免疫水平。
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采样检测等工作,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为患病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如安排专人照顾、调整学习进度等,确保学生在康复后能够顺利复学。
学生可通过哪些方法预防传染病?
首先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如果身边有同学或家人患病,要注意做好防护,避免接触。
注意个人卫生,注意保暖,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水杯等个人物品,保持环境清洁,养成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规律作息,适度锻炼,合理饮食,注意饮水安全(喝烧开的水),必要时疫苗接种,避免接触传染源。一旦得病,如出现发热、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学校老师,待痊愈后再返校上课。
作为学生家长,可从哪些方面做好传染病预防工作?
主动给孩子讲解常见传染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提高孩子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每日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上学前测量体温,观察有无咳嗽、咽痛、皮疹等异常症状。若孩子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待康复后再送回学校,避免在学校传播疾病。
按照免疫规划程序,按时带孩子接种各类疫苗,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培养孩子个人卫生习惯、合理饮食与运动,做好家庭环境卫生,尽量避免带孩子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果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减少感染机会。
此外,关注学校或社区的传染病信息,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预防控制学校传染病防控,是保障师生健康,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保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环节,我们共同努力,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控,为师生营造安全健康的学习和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