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颜色鲜艳、形状怪异的蘑菇才有毒。事实上,一些剧毒蘑菇,如鹅膏菌属的很多种类,外表与可食用蘑菇极为相似,颜色也并不艳丽。
误区二:蘑菇跟大蒜、大米、银器、瓷片等一起煮,颜色变黑有毒,没变颜色就无毒。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蘑菇中的毒素不会与这些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而使颜色改变。
误区三:生虫、生蛆的蘑菇没毒。很多昆虫、动物对毒素的吸收与作用与人不同。剧毒的鹅膏菌成熟烂掉后很容易生虫、生蛆,甚至经口服喂养小白鼠,小白鼠都不会死,但人误食却会中毒
误区四: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蘑菇的有毒无毒与生长环境没有必然联系,有毒蘑菇与其他蘑菇生长的环境是一样的。
毒蘑菇毒性成分复杂,中毒表现多样,如恶心、呕吐、流涎、流泪、精神错乱、急性贫血、黄疸、脏器损害等。中毒后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且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据统计,每年因误食毒蘑菇导致的中毒事件中,死亡率较高。
1.不采、不买、不食:为了自身和家人的安全,不要随意在野外采摘野生蘑菇;不购买来源不明的蘑菇,尤其是路边摊贩售卖的野生蘑菇;坚决不食用野生蘑菇,包括自行采摘或购买的野生蘑菇。即使是熟悉的野生蘑菇品种,也可能因生长环境不同而发生变异产生毒素,所以杜绝食用野生蘑菇才是最安全的做法。
2.谨慎选择食用蘑菇:在购买食用蘑菇时,要选择正规超市或农贸市场,挑选新鲜、无霉变、无异味的蘑菇,并留存购物凭证。烹饪时,一定要将蘑菇煮熟煮透,但高温并不能破坏所有毒素,所以确保蘑菇来源安全可靠才是关键。
3.加强对儿童和老人的监管:儿童和老人对蘑菇的辨别能力较弱,容易因好奇采摘、误食野生蘑菇。家长和监护人要加强对他们的安全教育,告诉他们不要随意采摘、食用不认识的野生蘑菇,避免意外发生。
1.催吐。中毒者应立即进行催吐,但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可以用手指、筷子等刺激中毒者的咽后壁,引发呕吐,尽量将胃内的食物吐尽。
2.尽快就医。一旦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幻视、幻听等症状,催吐后,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或尽快前往附近医院就医。
3.保留样本。保留剩余蘑菇样本,送有关部门鉴定,这有助于确定毒素的种类及制订合适治疗方案。如果没有剩余蘑菇,尽量回忆蘑菇的特征,描述给医生。
吃菌千万朵,安全第一条!为了您和家人的生命健康安全,请牢记对毒蘑菇要“三不”: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珍爱生命,远离野生蘑菇。如果您身边有人误食毒蘑菇,请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送往医院。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提高防范意识,杜绝野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