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新疆盐碱地改良成果验收报告会在和硕县召开,旨在为盐碱地相关研究机构、企业、专家、学者搭建交流沟通、合作共赢平台,为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改造提升、推广盐碱地综合治理先进技术成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盐碱地是一笔沉睡的财富,是实现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报告会强调了盐碱地改良对于保障新疆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以及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实地考察环节,与会人员来到和硕县新塔热乡一处改良的盐碱地里,一片金黄的小麦喜获丰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与浮石(上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组织相关专家现场对小麦进行了测产。测产结果显示,改良后的盐碱地小麦亩产远超预期产量。
据了解,测产地块总占地超300亩,位于新疆天山山脉以南,土壤含盐量在3‰以上,属重度盐碱土地。近年来,和硕县持续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开发,通过改善排水灌溉系统、研发引进抗盐碱农作物品种等措施,唤醒“沉睡”盐碱地变良田。
在随后的学术交流研讨会中,专家学者和相关技术人员详细介绍了在盐碱地改良过程中所采用的创新技术和方法,包括土壤调理剂的应用、灌溉制度的优化以及耐盐碱作物品种的选育等,同时分享了在盐碱地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成果。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新疆既是农业大区又是盐碱地大区,抓好盐碱地治理利用,是生态治理与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此次报告会的成功召开,为新疆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盐碱地改良技术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同时也为加强各方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将有力推动新疆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记者 谢晓艳 通讯员 麦尔当·黑尼)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