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由新华社、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环球网、环球时报、河南日报、河南广播电视台、新疆日报、新疆广播电视台等16家中央和地方媒体记者组成的付志周同志先进事迹媒体采访团,深入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开展集中采访活动。
当天上午,采访团一行来到哈尔莫敦镇沙河子区域,走进付志周老人生前种树治沙点。不远处,一条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长城”映入眼帘。付志周老人的儿女们仍在这里种树,记者与他们深入交谈,追寻老人生前的点点滴滴。
“这是我第一次来和静县采访,站在这34公里的绿色长廊前,望着眼前挺拔的白杨林,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吞噬农田的荒漠。在这片绿洲背后,是一位老人与风沙搏斗40年的传奇。”新疆广播电视台记者李璐说。
视频记者在松软的沙子里架起设备,尽可能地找准平衡、调整拍摄参数,用一个个镜头定格“沙海愚公”的故事片断。纸媒记者通过耐心询问,以细腻的笔触记录第一手资料。
新京报记者古丽尼歌尔·伊力哈木说:“看到一排排、一片片挺拔的白杨遮风挡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守护着阡陌纵横的万亩良田,我更加深刻感悟到‘不能让风沙欺负死’这几个字是多么坚定而有力量。”
老人的大女儿向记者讲述了父亲当年种树经历的种种艰辛,记者们被深深打动,湿了眼眶。“这位‘沙海愚公’一生在沙漠边缘挥洒汗水,播种希望,创造绿色奇迹,将毕生心血都倾注于治沙造林。他面对困难不退缩,一步一个脚印,始终向着心中的目标奋勇前行,他的精神深深鼓舞着我们每个人。”环球网记者李梓瑜说。
另一边,有的记者扑下身子,背起树苗,一边挥锹挖坑,体验在沙漠里种树的不易,一边与老人的二儿子交谈,感悟那份赤热初心。“四十载戈壁种树,八十万棵树锁住流沙,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是历史性的推进。这位平凡的农家汉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奉献了一生,向绿逐梦。”农民日报记者李道忠感慨地说。
一棵树挡不住风沙,但千万棵树能成林海绿洲。在付志周老人生前的种树治沙点路边,“生命不息种树不止”八个醒目的红色大字伫立在风中。记者们一致认为,种树治沙、人进沙退,是各族干部群众的集体意志。在这里,付志周老人的故事人尽皆知,他是千千万万防沙治沙人的先进代表。相信借助媒体的力量,这位“沙海愚公”的故事很快将从黄沙深处走向全国视野。(记者 原小鹏)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