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山南麓到渤海之滨,从丝路古城到首都北京,2025年6月,巴州组织1000余名基层群众代表赴北京、河北开展参观学习活动。他们深入两地城乡,亲历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在见闻中触摸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温度,在思考中锚定家乡发展的新坐标,切身感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伟力。此次活动如同一场“精神赋能之旅”,不仅激发了基层群众建设家乡的热情,更在跨地域互动中深化了文化认同与民族情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下生动注脚。
文化认同:在体验中增强文化自信
河北、北京之行犹如一堂流动的文化思政课。颐和园的飞檐斗拱镌刻着清代“多元一体”的民族智慧;民族文化宫的文物典籍勾勒出中华文明传承的壮阔脉络;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上,各族群众齐唱国歌的声浪激荡着赤子之心;河北博物院的丰富馆藏让燕赵大地厚重历史触手可及。
舌尖上的文化共鸣同样深刻。北京烤鸭的酥脆、铜锅涮肉的醇厚、河北牛肉罩饼的浓香……一道道地域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成为“舌尖上的文化认同”载体。群众在品味多元饮食文化时,愈发强化“各民族都是大家庭成员”的情感归属,“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氛围在餐桌间悄然升温。
红色传承:在革命圣地汲取奋进力量
红色基因的传承是此行的重要一课。各族群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革命精神,形成“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思想自觉:军事博物馆的烽火文物还原了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冉庄地道战遗址中,抗战时期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机智勇敢”的智慧结晶令人震撼;在革命圣地西柏坡,走好新时代“赶考路”实践活动,让大家深刻领会西柏坡精神的内涵要义。
当革命精神从书本走入现实,便化作照亮前行的精神火炬。红色基因被转化为建设家乡的不竭动力,成为凝聚民族力量、共建和谐家园的精神纽带。
启迪实践:在振兴样板中赋能家乡发展
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成为“发展启示录”:雄安新区的未来之城规划展现国家战略的宏大格局,正定塔元庄村、北店乡西林水村从贫瘠村落蜕变为“全国文明村”的历程,更成为触动心灵的“活教材”。返乡后,群众主动参与家乡发展规划讨论,纷纷在产业创新、生态治理、文旅融合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大家将所学所悟转化为带动家乡经济发展的实际行动,为家乡发展注入新动能。
情谊交融:在互动中谱写团结新篇
这不仅是跨越地域的文化之旅,更是一场凝聚人心的“团结之行”:长城石阶上,年轻人搀扶着长者稳步攀登,孩童的加油声在山谷回响;香山公园内,巴州群众合力抬起北京游客的轮椅,托举的是跨越山海的善意与民族深情;民族文化宫的舞台上,库尔勒民间艺人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队共舞,演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深刻含义;巴州基层群众与河北援疆“亲人”的重逢,让单向帮扶升华为“冀疆一家亲”的双向奔赴。“民族团结生日会”的歌声、“粽香情浓·民族共融”的聚会,让情感交流零距离营造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馨氛围;行程尾声,群众与导游相拥约定“来年相聚巴州”,用最朴实的承诺诉说着民族情谊的厚重。这些跨越地域的温暖瞬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强劲动能。
从巴州的丝路长廊到北京的历史名城,从燕赵人文底蕴到边疆民族风情,不同地域的文化瑰宝共同构筑起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这场跨越地域的深度交流,让全体参与者深刻领悟:纵然地域有别、发展各异,但56个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画卷中,共同书写着团结奋进的崭新篇章。(记者 赵富强 通讯员 刘丽丹)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