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至27日,“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网络名人新疆行活动走进若羌县。这是来自全国的正能量网络名人与新疆本土创作者在参观我国首家楼兰文化主题博物馆——若羌县楼兰博物馆内的楼兰故城复原模型。(通讯员 黑峥嵘 摄)
模特们向游客展示楼兰织锦的魅力。(通讯员 黑峥嵘 摄)
舞者们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若羌赛乃姆”。(通讯员 朱灿阳 摄)
“在若羌的每一寸土地上,历史的足音都在悠悠回响。”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秦小光站立在楼兰故城遗址保护区边缘,对楼兰文物保护站文保员马壮感慨道。
夕阳如炽焰沉落,将古城废墟染成橙红,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历史画卷。
“老人们常说,楼兰并非消逝,只是陷入了长久的沉睡。如今,它正缓缓苏醒,重焕生机。”马壮望向沙丘,眼中闪烁自豪。
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普通一员,他亲历了若羌从遗迹守护者到文化自信建设者的深刻转变——历史文脉的守护与创新活化,让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记忆焕发新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近年来,若羌县通过对文化遗产的精心保护,让古老的智慧以现代方式延续。人们在这里读懂历史,也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归属;各民族的故事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生长升腾,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凝聚成共同前行的奋进力量。
古韵重生:遗产活化焕新姿
塔里木盆地黄沙深处,小河墓地与米兰古城遗址如两颗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静静地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彩。
小河墓地东距楼兰故城遗址175公里,有墓葬约330个,是世界上出土干尸最多的墓葬,被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它们与1979年在孔雀河北岸发掘的‘楼兰美女’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它们均穿越了约3800年的历史长河,见证了楼兰文明的兴衰沉浮。”8月11日,若羌县楼兰博物馆馆长冯京指着从小河墓地出土的干尸对正在参观的游客们说道。
作为楼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河墓地的全面发掘,是新疆史前考古的重大成果,反映出塔里木盆地青铜时代文化的独特性、多元性和复杂性,其成果对于阐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探究欧亚大陆早期文化、文明的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米兰古城遗址位于若羌县城东部约80公里处,由8座佛塔和3座佛寺、汉屯田水利等遗址组成,地处古罗布泊之南,为丝绸之路南道之咽喉,以精美绝伦的佛教壁画而闻名于世。其中最负盛名的“有翼天使壁画”,完美地展现了东西方艺术的交融与碰撞。
“楼兰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不容忽视。”若羌县徐东良文物修复研究工作室领衔人、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理事、从事壁画及文物修复工作已有三十余年徐东良老师认为,“通过修复,将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保存和展现,让大家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过去的楼兰,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近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第二批自治区研学旅游基(营)地名单,若羌县米兰古城、若羌县楼兰博物馆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研学资源脱颖而出,成功获评研学旅游基地。
“这不仅是若羌县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对若羌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和优质研学条件的高度认可,将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更加优质的研学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若羌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千年丝路,文脉悠悠。通过科技与传统技艺的深度融合创新,小河墓地出土的铜镜、石质权杖头等千余件文物和米兰遗址的壁画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们不再是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无声见证者,而是成为了与现代社会对话的鲜活文明,生动地讲述着丝路文化交融的动人故事,展现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壮丽历史图景。”冯京说。
灵境交融:空间重构谱新章
近年来,若羌将文化保护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通过建设遗址公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举办“千人楼兰织锦秀”等活动,让历史走入生活、让文化浸润心灵。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仅增强了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更激发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
走进楼兰博物馆的文创展区,仿佛踏入了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奇妙世界。
若羌县文化馆非遗负责人古再丽阿依·吐尔迪在展区舞台上一边细心地调整着身边一群8至12岁小舞者的动作,一边向专注于楼兰文创研发多年的壹方恒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孙虎解释道:“赛乃姆舞蹈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原汁原味的传承,还需要让它与现代审美进行深度对话,注入新的活力。”
孙虎点头表示赞同:“我们这一代设计师虽然接受过系统的现代艺术教育,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找到新的表达方式,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代际传承方面,“小小传承人”计划成为了若羌县文化传承的重点项目。
文创展区中心的舞台上,孩子们在古再丽阿依的悉心指导下,认真地学习赛乃姆舞蹈的基本动作。他们充满活力的表演,传递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坚定决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接力传承,他们就是传承者和传播者,就是未来的希望。相信若羌赛乃姆在他们身上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观众艾尼·艾合麦提在观看完“小小传承人”的表演后,感慨地说道。
楼兰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研发同样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对话。“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成功研发制作出与楼兰相关、具有楼兰元素的产品达12大品类、超过160款。”若羌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除了以文创产品为载体,让楼兰故事走向远方,冯京介绍,博物馆还积极组织举办小小讲解员培训、流动博物馆展、楼兰文化学术研讨会,打造楼兰文化交流、思想碰撞和成果展示的平台。
通过这种文化场域的现代转型,楼兰文化IP开发已经成功带动了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蝶变升华:价值裂变拓新境
近年来,通过积极实施文旅融合战略,若羌县将文化遗产活化与乡村振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令人瞩目的乘数效应。
每年秋季,红彤彤的红枣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香甜气息。每到这个时节,若羌县都会举办内容丰富的农民丰收节。
丰收节期间,若羌县文旅局精心组织一系列文化活动,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若羌赛乃姆”展演、楼兰文创展览等。这些活动让各地游客在品尝红枣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楼兰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这种“农业+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模式,既有效地提升了红枣产业的附加值,又促进了楼兰文化的广泛传播,实现了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的双赢。正如同朱熹笔下“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出若羌文化与经济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
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培养了共同的文化认同。
6月14日,若羌县在百日文化广场举办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主题的第十三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展演活动。活动现场,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轮番展演,充分展示了若羌县各民族歌舞艺术的特色和魅力。
若羌县职业高中学生阿卜杜萨拉木·阿部都克热木在观看了精彩的表演后感慨地说:“今天,我真正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些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一定要好好传承和发扬下去。”
“文化自信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阿卜杜萨拉木常对伙伴们这样说。课余时间,他和同学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舞蹈,甚至为游客讲解楼兰历史。还有些年轻人用手机拍摄短视频,将赛乃姆舞蹈与流行音乐结合,在社交平台收获各地网友热情点赞——年轻一代正以最朴素的方式,让楼兰文化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常。
当风沙掠过塔里木盆地的胡杨林,楼兰古韵与现代文明在此交融共生。在若羌县百日文化广场,百人共书《李柏文书》,唤醒沉睡的丝路记忆;在楼兰故城尘封千年的织锦纹样,已悄然变化成在街头巷尾流动的时尚文创——那些印刻着汉代匠人心血的织锦铭文,不仅诉说着丝路往昔的辉煌,更展现了汉王朝面对世界的博大胸襟,以及立高怀远、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至今仍传递着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景。若羌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文化传承从未停止生长,而是化作现代生活的鲜活脉搏,与伟大时代一起跳动。(特约记者 郭城)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