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鲜花簇拥的将军楼。(记者 陈彦强 摄)
前往核试验场区路上的“夫妻树”。(特约记者 苏强 摄)
“每次讲解,我都心潮澎湃!”卫文杰的激动源于这片土地的特殊身份——中国核试验基地,一个承载着壮烈往事与崇高信仰的地方。
作为马兰红山军博园服务保障中心副主任,卫文杰已在马兰红山军博园所在地巴州和硕县乃仁克尔乡工作了五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段往事,他都如数家珍。61年前,一声“春雷”在中国核试验基地场区罗布泊上空震撼大地,中华民族的脊梁从此挺起来了。如今,作为中国核试验基地指挥中心旧址之一的马兰红山军博园则成为闪耀红色精神的重要地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瞻仰。
“经过对文物精心修缮,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后,马兰红山军博园自今年5月16日重新开放以来,平均每日接待游客超300人,最多一天接待近2000人。”卫文杰虽然忙碌,却满怀欣慰,“我们希望更多人能真切感受那段火红的岁月,理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作出的崇高抉择与艰苦奋斗的过去。”
近日,记者跟随卫文杰走进将军楼、探访防空洞,聆听“夫妻树”的感人故事,凝视“马兰魂”雕塑……重温那段隐秘而伟大的岁月中的人与事。
将军楼:见证大国重器的诞生
园区深处,蛙鸣山脚下,五座质朴的二层小楼静立于林中。楼道两侧是紧凑的单间,每间不足十平方米,屋内仅陈列着木板床、桌椅和柜子等基本家具。暖瓶、搪瓷缸、手电筒仍整齐摆放——时间仿佛在此定格。
这里曾是程开甲、林俊德等十余位院士和数十位将军工作与生活过的地方。
“每一个房间,都曾住着一位改变中国命运的科学家。”卫文杰说,“程开甲院士就是在这里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1960年,程开甲毅然放弃英国的优越待遇回到祖国,并在此扎根二十余载。
被誉为“核试验功勋”的林俊德院士也曾居住于此。他坚守马兰52年,亲历我国45次核试验。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仍在整理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
将军楼内陈设极为简单。普通的床单被褥、搪瓷缸、木制文件柜……正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伟业。
“这才是真正的精神富足。”前来参观的巴州关工委“丝路楼兰”宣讲团副团长李敏感慨道,“如今大家生活好了,但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能丢。”
防空洞:岩石山中开凿的指挥中心
将军楼背后的蛙鸣山中,隐藏着三条蜿蜒曲折的防空洞。洞口看似平常,一旦进入,便仿佛踏入另一个时空。
这3条防空洞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正值我国“大三线”建设期间。其中最长的3号防空洞全长300多米,呈U形结构,拥有20余个功能各异的洞穴房间。
“防空洞并非简单的掩体,而是按战时指挥中心标准建造,配备了完整的供电、供排水和通风系统。”卫文杰介绍,这些系统可在完全封闭状态下维持较长时间的工作与生活运转。
“这些防空洞全凭官兵一钎一锤凿挖而成。”卫文杰指着岩壁说,“当时没有大型机械,全靠人力。建设者们以人工开挖的方式,一寸一寸向山体内部推进。”
防空洞内部结构设计周密,指挥中枢、生活保障区和后勤支持区等功能区分明确。
生活保障区设有首长室、休息室、洗漱间等,虽设施简陋,却基本满足战时生活需要。后勤保障区的配电室、警卫室等,则确保了防空洞的正常运行与安全防卫。
如今,洞内设有多媒体展示系统。当核试验成功的历史影像再次投射于指挥室墙面,依旧令人心潮起伏。巴州市场监督管理局退休二支部书记赵新怀轻轻擦拭眼角,低声说:“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脊梁……”
“夫妻树”:一棵榆树见证的无声大爱
在前往核试验场区的路上,静立着一株古老的榆树,人们称之为“夫妻树”。
1963年春,工程兵科研三所副所长王茹芝接到参加首次核试验的任务。临行前,她对丈夫张相麟只说:“要出差一段时间。”丈夫点头未问,这是纪律。
一个月后,王茹芝在这棵榆树下候车时,蓦然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四目相对,两人都怔住了——原来他们肩负同一使命,在同一个基地秘密工作整整一月,却互不知情。
“这样的保密夫妻,在马兰还有很多。”卫文杰说。
在这棵“夫妻树”下,曾有多少这样的不期而遇?又有多少夫妻近在咫尺却如隔山海?确切数字无人知晓。保密是铁律,即便夫妻共同肩负使命,也必须守口如瓶。
如今,这棵老榆树已成为爱情与奉献的象征。
为国七迁:牧民连续搬迁显奉献
在这片称作“红山”的土地上,家国情怀不仅书写于科研人员的奉献,也烙印在普通牧民的生命中。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为支持国防事业与生态文明建设,世代居于此的牧民先后七次迁离故土,每一次都义无反顾。”卫文杰说,他们的爱国情怀在这七次搬迁中充分彰显。
1960年,第一次搬迁的通知传至牧区。当时生活本就艰难,搬家对每个家庭皆非易事。正值接羔季节,一些牧民起初难以理解。县乡干部骑马逐户恳谈,反复沟通。当明白这是为了国家安全、让解放军顺利进驻,所有牧民最终一致响应。
搬迁途中,骆驼与马匹驮着全部家当,遇难行路段,人就肩扛手提。县乡干部也赶来相助。尽管面临母羊流产、牲畜倒毙、老人幼儿和产妇难以照料等重重困难,无人退缩。
“只要国家需要,要求去哪儿就去哪儿。”这是当时牧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首次搬迁后,牧民在山下的祖鲁门苏勒暂时落脚,可那里自然条件恶劣,缺乏耕地与草场。于是,他们第二次迁至苏哈特乡肖若恩托勒盖村,挖地窝、搭帐篷度过严冬,垦荒种地、自食其力。
“这正是马兰精神的一种体现。他们不怕困难,勇敢面对。”卫文杰说。
随后的第三次搬迁,主要是为孩子就近上学。第四、五次搬迁,则与改革开放以来牧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相连:第四次用上了电,第五次实现定居,延续着艰苦奋斗的传统。
部队在搬迁过程中始终倾力相助,不仅协助安家,还在定居后提供看病就医等支持。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至今仍念念不忘部队医院为她做手术的恩情:“没有国家、没有解放军,我活不到今天。”
1990年,牧民第六次搬迁,重返故土。但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他们很快又第七次迁出。
“如今,牧民生活日益改善。七度搬迁,艰辛重重,却从无人抱怨。”卫文杰说,每一次迁移,都承载着普通人最真挚的家国情怀、最坚定的担当精神,也延续着生生不息的马兰精神。
马兰魂:精神图腾与新时代回响
园区中央,“马兰魂”雕塑如一朵顽强绽放的马兰花,从空中俯瞰,宛若六片舒展的花瓣,吸引无数游客驻足凝望。
“马兰花生命力极强,正如当年的马兰人,在绝境中扎根、开花、结果。”卫文杰的声音沉稳而有力。
走进展馆,黑白照片下方的“一三五洗脸,二四六刷牙,星期天干擦”字样格外醒目。那是用水极其困难的年代,女兵们毅然剪去长发;粮食紧缺时,一碗酱油水、几片榆树皮,便是果腹之粮。
“正是在这样极端艰苦的环境中,马兰人创造了奇迹。”卫文杰说,张爱萍将军被女兵们如“花木兰”般的奋战精神深深感动,特将其驻地命名为“木兰村”。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马兰精神并未随岁月褪色,反在新时代迸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2025年8月,西北政法大学与和硕县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在马兰红山军博园共建国家安全教育基地,这不仅是对一段峥嵘历史的致敬,更是对马兰精神当代意义的深刻认同。
如今,马兰红山军博园已成为重要的红色地标。自重新开放后,游客数量显著上升。越来越多青少年在这里接受精神洗礼——巴州全域研学项目在此启动,中小学生在马兰烈士革命纪念碑前默哀缅怀、鞠躬献花,许下继承红色基因的坚定誓言。
刚过去的这个暑假,18岁的刘灵在军博园担任讲解员,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我为能把这里发生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而骄傲。传承红色基因,我们年轻一代在行动!”
登上蛙鸣山,军博园全景尽收眼底:将军楼、司令部机关楼、政治部大楼……一处处印记串联起一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岁月。
“真的是不虚此行!”来自山东的游客刘晓光说,在马兰红山军博园参观,将一颗名为“信仰”的种子悄然“种”进了心里。
马兰红山军博园,这个曾从地图上“消失”的圣地,正通过可触可感的历史遗存,静静诉说着“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
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中的文字,而是可歌可泣、真实炽热的存在。每一个角落,都在讲述关于信仰、奉献与家国的故事。在这段峥嵘岁月里,巴州各族群众与马兰人心手相连、共担使命,用无私付出铸就了深厚动人的军民情谊,也汇入了中华民族精神长河。
而这些故事,正在新时代,由新一代人续写新的篇章。(记者 陈彦强)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