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吾提讲述和依不拉英的往事。(记者 苟雪梅 摄)
卡得尔(后排右五)和各族群众喜迎“双庆”。(记者 苟雪梅 摄)
阿依古力讲述与郑虎德夫妇的往事。(记者 苟雪梅 摄)
阿比丹在泰晤士河留影。(图片为本人自拍)
金秋的库尔勒,葡萄缀枝,香梨满园。在庆祝国庆节与自治区成立70周年前夕,75岁的卡得尔·克衣木家的小院里,多个民族的亲戚欢聚一堂,歌舞翩跹,他们虽无血缘,却胜似亲人。小院里馕香四溢、笑声朗朗,唱出新疆大地上动人的和声。
卡得尔家庭的故事,藏着跨越四代的民族团结印记:从继父依不拉英·萨比尔让房给支边青年,到卡得尔与师傅结下父子之情;从长女阿依古力·卡得尔超越血缘尽心护老,到孙女阿比丹·阿不都赴英求学讲述中国新疆故事,成为行走的“中国名片”……
采访中,健谈的卡得尔把我们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他们帮我们生产,不能让他们受冻”
依不拉英生于旧中国,曾是巴州农科所(1954年成立,系巴州农科院前身,以下简称农科所)的工人,虽已离世,却仍被老同事们惦念。
20世纪50年代末,自治区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数十万支边青年响应党的号召,“轻装万里行,山驿不论程”,来到新疆、建设新疆。
彼时,农科所也迎来不少支边青年,上海的顾祖燕、四川的贾明新就是其中的代表。记者在本地的志书、年鉴中查询到相关记录:农科所编辑的《农业科学研究所简志》记载,“建所(站)初期,有职工15名,其中少数民族职工4名……广大科技工作者长期在农村蹲点,实行科技‘双放’‘三同’,与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结下深情厚谊……”
在电话采访中,现年90岁、已定居上海的顾祖燕,一口吴语里满是怀念:“邻居达吾提·艾力常给我送热乎的馕,依不拉英更是热心肠,人瘦瘦高高的,说话时总爱笑。”
翌日,记者见到87岁的达吾提——这位1957年入职农科所的老人,提起比自己年长近20岁的依不拉英,眼里满是敬重:“我记得依不拉英话不多,但人特别实在,谁有难处他都愿意搭把手。”他还说,农科所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依不拉英和贾明新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时,初到新疆的贾明新、孙佩书夫妇常与依不拉英一起劳动,朝夕相处。大家过着“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的农耕生活。
贾明新夫妇把孩子放在背篓里,每天要走很远的路,从暂住的仓库到田间地头,早出晚归。依不拉英看在眼里,常常叹息:“这样带娃娃,太不容易了。”
当时,依不拉英一家五口挤在两间狭小的土块房里。转眼寒冬临近,他对家人说:“贾师傅现在有困难,我们让出一间房子给他们住。”年少的卡得尔十分不解:“为什么?我们自己都不够住!”父亲和蔼地答道:“他们帮我们搞生产,我们不能看着他们受冻啊!”
就这样,贾明新一家搬了进来。闲暇时,孙佩书给大家伙纳鞋底、织线衣。卡得尔的母亲则帮他们照看孩子。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卡得尔感慨,父亲让房的故事像一颗种子在他心中发了芽,对他的影响很深。
“看到有困难的人,就该帮一把”
卡得尔生于1950年,已退休,现任石榴籽文艺志愿服务队队长。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各族小朋友都盼着春节快点来。”卡得尔至今记忆犹新,“我们那时候小,只有春节才能吃上口里给支边青年寄来的糖、瓜子、花生。今天我去你家,明天你来我家。哎呀,太开心了!”
卡得尔1966年成为农科所的一名工人,跟着师傅贾明新学习各项生产技术。贾明新倾囊相授、如师如父,悟性很高的卡得尔成了师傅的好帮手。“师傅待我比亲儿子还亲呢!”卡得尔动情地说,工作之余,他还会跟师傅学说普通话,最早学会的是“北京”“毛主席”“社会主义”。
后来,贾明新不幸去世,留下年幼的孩子。卡得尔悲伤不已,全程处理后事。他红着眼眶恳请木匠连夜为师傅做棺材,又和各族好友一起用拉拉车将灵柩运到公墓下葬。立碑时,他用水泥做碑,还请农科所的翻译刻字,再将墓碑运到墓地。“师傅把我当儿子,我就要尽儿子的本分。”
20年前,卡得尔退休。退休后,他依然像父亲当年那样热心肠。在敬老爱老、助学圆梦、助残扶弱的善举中,无论亲疏远近,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他常说:“看到有困难的人,就该帮一把。我父亲是这么做的,我师傅也是这么教我的。”这份信念,让他多年来始终不忘初心,默默奔走在助人路上。
多年前,他主动向社区提出结亲的想法。几个月后,他与退休职工王小宝结为亲戚。后来,服务队队员陈玉兰被卡得尔的热情善良所感动,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慢慢地把卡得尔老两口视为父母——老两口住院时,她冒雪看望;遇到急事时,她送衣送药;做理疗时,她帮老人热水泡脚。卡得尔对老伴动情地说:“我们两个女儿没做到的,小陈做到了。”
2018年,小区组建了石榴籽文艺志愿服务队,卡得尔积极加入。相处中,队员黄新华发现:“卡大哥总是走在前、干在先,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卡得尔这股踏实肯干的劲儿,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很快成为队里的“主心骨”。在他的带动下,队员们干劲十足。多年来,服务队深入社区、农村和企业,陆续开展了四百多场演出,观众累计超过20万人次。
其间,服务队队长因身体原因退出,卡得尔毅然挺膺担当。从此,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与王小宝协商,将二人结亲变为“三代结亲”;不断扩大服务队规模,从单一民族发展到多民族近百人;他本人先后多次被有关部门授予“民族团结先进个人”“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我一进门,叔叔就有了笑容”
阿依古力生于1973年。从小耳濡目染父亲的为人处世,她早已将乐于助人的品质融入生活中。
在库尔勒曙光大厦,记者见到了阿依古力,听她讲述了一段温暖往事。
20世纪80年代,卡得尔因常去看电影,结识了放映员郑虎德和衣春花夫妇。后来,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卡得尔卧床不起。在最困难的时候,郑虎德为他翻身擦身,衣春花为他理发刮脸,二人悉心照顾,直至他康复。这份恩情,卡得尔铭记在心。
2014年春,卡得尔得知郑虎德突发脑梗、偏瘫在床,立刻前去探望。眼前的景象让他揪心:曾经健谈爽朗的老友,如今一病不起,无法言语;年迈的衣春花独自照料,尽显疲惫;他们的子女远在外地,有心无力。卡得尔想起当年自己受助的经历,不禁“病人之病、忧人之忧”,当即表示:“有困难我们一起扛。”可合适的护工不好找,他便想到了长女阿依古力。
“20多年前,没有他们照顾,爸爸活不到现在,如今郑叔叔需要人照顾,我们必须帮他。做人要讲良心啊!”阿依古力毫不犹豫地用柔肩挑起重担。
记者随阿依古力来到库尔勒市团结小区,听她还原当时的情景:她和郑虎德的住宅楼仅一巷之隔,她一边在楼下停车场收费,一边随时接听衣春花的电话。“古力,你来一下”“好好好,马上到”——这样的对话成了他们之间的日常。
每次进门,衣春花都会喊一嗓子:“老郑,古力来了!”阿依古力说:“我一进门,郑叔叔脸上就有了笑容,两只手还会稍微动一下,像是在跟我打招呼。”就这样,阿依古力每天至少3次上门,帮着抱上抱下、翻身擦身、洗洗涮涮。从三伏酷暑到三九严寒,她始终不厌其烦、不嫌其味。她已记不清楼上楼下往返了多少次,迈过多少个台阶。一年多后,郑虎德安详离世。
每当社区有需要时,阿依古力总会主动站出来,帮忙完成各项任务,受到了朝阳街道的表彰。2021年,她先后收到新疆红石慈善基金会赠送的两面锦旗,分别写着“情系百姓一心为民”和“为民办实事恩情似海深”。2024年7月,她受聘为朝阳街道首届议政代表大会代表。
交谈中,阿依古力眼神坚定:“不管谁有困难,我都会尽我所能帮一把。”
“我来自美丽的中国新疆”
阿比丹生于2001年,现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商科硕士。
因为时差,记者几经周折才通过微信联系上阿比丹。经过交流得知,阿比丹中学阶段就读于库尔勒市第六中学。2020年秋,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24年毕业。凭借努力,她陆续收到国外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最终,她于今年6月赴英深造,开启了跨洋求学之路。
赴英前夕,卡得尔叮嘱孙女:“记住你是中国人,要传播正能量,学成后报效祖国。”
阿比丹说:“爷爷的言传身教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民族团结已经成为家风,‘亲如一家’不是口号,而是日常。”
阿比丹在大连读本科期间,与舍友情同姐妹,成为挚友。每次舍友和父母视频时,长辈们总会问起“第二个女儿”阿比丹。
记者联系上阿比丹的舍友刘芳。“真心实意、善待朋友,挑灯夜读、志行万里。”这是刘芳对阿比丹的评价,“我们一起学习、就餐、追剧、看海,相处中完全没有隔阂。”
到英国后,阿比丹在社交活动中介绍自己时,都会自信地说:“我是中国人,来自美丽的中国新疆!”随后,她会热情地向大家介绍中国新疆飞速发展的现代化面貌,分享各民族和谐共居的日常生活,并欢迎大家来中国,亲身感受真实、立体、全面的新疆。渐渐地,很多外国同学表现出对中国新疆的向往。
阿比丹笃定地说:“读研期间,我会用亲身经历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新疆故事。”(记者 邴志华 苟雪梅)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