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伊木汗·司马义力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图片由库尔勒市永安街道提供)
在库尔勒市永安街道,干部阿伊木汗·司马义力有一本被摩挲得微微泛黄的“民情日记”。里面没有豪言壮语,记下的都是3号楼李叔叔的呼叫器响了、环卫驿站该添绿豆汤了、小艾力的语言训练该轮到周三了……这些家长里短的琐碎小事。然而,正是这一笔一划,勾勒出一名基层党员二十年如一日的精神图谱,编织起连接各民族心灵的团结纽带。近日,她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日记之一:生死时速——“我是党员”的誓言与行动
“民情日记”中,关联着一段跨越生死与民族的真情。
2022年5月,在且末县附近的沙漠公路无人区,一辆侧翻的越野车油箱泄漏,驾驶员李崑被卡在变形的驾驶室内,情况万分危急。恰经此地的阿伊木汗没有片刻犹豫,“别怕!我是党员!”她撂下这句话,便找来撬棍奋力破窗,与路人协力将满身是血的李崑救出,一路疾驰送至接应的医护手中,而后默默离开。
这份恩情,被李崑深深铭刻在心。次年,他拄着双拐送来锦旗;今年,他更在新生爱子的名字中,嵌入了“伊”字。“要让娃娃一辈子记得,是阿伊木汗阿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李崑说。面对这份沉甸甸的感激,阿伊木汗只是朴实一笑:“换了任何一位党员,都会这么做。我们本就是一家人。”
日记之二:文化浸润——让团结的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
阿伊木汗的“民情日记”,不仅记录诉求,更规划着如何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社区沃土中生根发芽。
她创新打造“流动+沉浸”宣讲模式,让宣讲从“文件语”变为“家常话”。在“爱心小课堂”,她为孩子们讲述民族团结故事;在历史图片展前,她陪老人追忆往昔;在民俗体验活动中,她教年轻人互学技艺。她说:“不用照本宣科,拉着家常、做着实事,心自然就近了。”
如今,永安街道里,各族居民共吃一锅抓饭、同包一盘饺子已是寻常。孩子们用流利的国家通用语言朗诵诗歌,街道文艺队排演的《团结花开》更是摘得了自治区金奖。文化的交融,如涓涓细流,焐热了每一颗邻里之心。
日记之三:长情守护——“小事”里写满“万家忧乐”
阿伊木汗的日记本,是一本社区的“民生地图”。为独居老人安装的“爱心呼叫器”多次在危急时刻响起;她设立的“四季暖心驿站”,冬有姜茶夏有绿豆汤,成了户外劳动者的“避风港”;她坚持两年为自闭症儿童小艾力做语言训练,当孩子第一次清晰喊出“妈妈”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
“荣获‘模范个人’,心里既暖又沉。暖的是党和群众的信任,沉的是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阿伊木汗说,“我就像一粒种子,要把民族团结的爱撒遍库尔勒的大街小巷。”
她的日记还在继续。每一页新增的记录,看似微不足道,却如一块块坚固的基石,铺就了民族团结的康庄大道。在这条路上,党员阿伊木汗·司马义力,依然是那位最熟悉的“贴心大姐”,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初心温暖民心。(记者 杨柳青)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