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新疆巴州晨光植物蛋白有限公司生产现场。(通讯员 郑新力 摄)
初冬的天山南麓,广袤的戈壁滩上,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逐光而列,汲取着充盈的阳光;一座座现代化厂房内机器轰鸣,流淌出高质量发展的动人乐章。昔日苍茫的戈壁,有了河北援疆的产业“活水”浸润,焕发出蓬勃生机。
“新疆光热资源丰富,新能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唐山海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总经理张山道出了企业西进的缘由。他口中提到的是坐落于河北巴州生态产业园内的巴州鸿晟新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晟新能)。焊接、层压、装框……在自动化生产线的高速运转下,一块块光伏组件顺利下线,即将运往各地光伏电站现场。这家总投资2亿元的光伏组件与支架项目,是河北援疆引入的“链主”企业,从签约到投产,跑出了令人惊叹的“加速度”。
“8小时内办好营业执照,24小时内办好备案及税务登记,48小时内完成厂房租赁……”张山细数着落地过程中的“园区效率”,“园区服务保障很到位,这坚定了我们扎根新疆的信心。”在园区“签约即落地、拿地即开工、投产即达效”的理念强力支撑下,鸿晟新能一期项目快速建成投产,二期项目紧随其后。目前,公司年产值可达6亿元,带动就业180余人。
河北巴州生态产业园采用“小组团+共建+托管”的创新机制管理,已成为河北产业援疆的“主平台”。园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及核心业务骨干均由援疆干部担任。他们将河北的改革创新精神和高效服务理念根植于戈壁,释放出强大的发展动能。
“产业援疆不只是单纯的拉投资引项目,更主要的是激发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新动能。”巴州援疆办副主任、焉耆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段朝阳表示。为让企业轻装上阵,“十四五”期间,河北投入1.07亿元在园区精心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绿色装备产业园,完善的配套设施为企业落地扫清了障碍。
在鸿晟新能这样的“链主”企业拉动下,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逆变器、箱变、储能、管桩等上下游企业陆续落地,还有16个关联项目正在谋划布局,一条从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到储电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完整产业链条正初具雏形。
产业兴则百业兴。不止于新能源,河北援疆更注重将巴州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
位于河北巴州生态产业园的新疆巴州晨光植物蛋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粒粒饱满的棉籽正经历着“蜕变”。经过剥绒、脱壳、浸出等全自动化工序,一粒粒棉籽被“吃干榨净”,衍生出13种产品,广泛应用于饲料、医药等领域。
“棉籽全身都是宝,我们将棉籽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其带来的收益也远超棉花本身。”新疆巴州晨光植物蛋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刘献强介绍,“在园区的积极对接下,可靠的电力保障让我们能开足马力生产。今年公司收购加工棉籽30万吨,年产值达8.2亿元,带动当地就业300余人。”这家专注于棉籽精深加工的高新技术企业,填补了国内植物蛋白供给缺口,为新疆棉花产业的延链、强链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同时,立足焉耆盆地特色农业资源,聚焦辣椒、番茄等优势产业,通过“企业+农户”模式构建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并延伸发展饲料等下游产业,引进河北华裕集团、河北诚铸集团等企业项目,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加速转化,不断增强发展动能。
从渤海之滨到天山脚下,产业协作的种子已深深扎根。新疆金达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同样是一家被新疆发展前景和援疆政策吸引而来的河北企业,从建厂到投产仅用5个月,其生产的光伏管桩等产品正源源不断地供应市场。
“十四五”期间,河北在对口援建的过程中,以项目为抓手、以园区为平台、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市场为纽带,成功引入了新能源、纺织、绿色建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一批带动力强、附加值高的项目。目前,已在巴州培育规上企业25家,落地总投资101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今,在河北援疆的持续助力下,巴州这片热土上的产业之树正稳稳扎根、茁壮成长。一排排光伏板追逐着光与梦,一朵朵棉花演绎着“从1到N”的价值裂变,共同绘就着一幅产业兴、百姓富、边疆稳的壮美画卷。(记者 谢晓艳)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