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尉犁县孔雀河畔风光(11月25日摄)。(通讯员 汪志鹏 摄)
初冬的塔里木盆地南缘,尉犁县孔雀河畔暖意融融。澄澈河水如碧玉腰带穿城而过,塑胶步道上,三三两两的居民或闲谈漫步、或慢跑健身;岸边棵棵白蜡身姿挺拔,与错落分布的休闲座椅、景观路灯相映成趣。谁能想到,这条承载着尉犁县各族群众记忆的母亲河,曾因断流淤塞沦为“杂草滩”,如今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重焕生机,成为居民家门口的“生态打卡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这一部署正在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从孔雀河生态修复到棚户区改造升级,从闲置地“变身”口袋公园到城市功能持续完善,尉犁县用精细治理书写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答卷。
“以前来这儿得绕着走,河道里全是垃圾淤泥,风一吹满是异味。”家住孔雀河畔的居民李关龙踩着平整的步道,望着清澈见底的河水连连赞叹,“现在每天早晚都来散步,看着水清岸绿,心里别提多舒坦!”
尉犁县住建局党组书记、副局长郑迪介绍,2023年以来,该县广泛征求各族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建议,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启动孔雀河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清淤疏浚2.8公里河道,新建3座人行景观桥、5公里健身步道,同步种植胡杨、白蜡、沙棘等乡土树种2000余株,配套建设照明、健身等设施,让昔日“问题河”蜕变为串联城乡的生态绿廊,成为各族群众共享的“绿色会客厅”。
城市更新既要扮靓“面子”,更要做实“里子”。沿孔雀河南行5分钟,“南苑·和睦里”小区映入眼帘:米黄色住宅楼错落有致,儿童游乐区、篮球场、休闲广场一应俱全。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高密度、低矮破旧的棚户区,“房屋挤、道路窄、设施缺”是居民的共同记忆。
“住了30多年土坯房,夏天漏雨、冬天透风,做饭烧柴、取暖靠炉。”尉犁县团结镇富强社区居民马永奎坐在自家120平方米的新居里满脸笑意,“现在天然气、电梯、暖气样样有,孩子上学步行10分钟,老人看病楼下就有社区卫生室,出门5分钟能到河边散步,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2022年,尉犁县委、县人民政府启动棚改安置项目,投资8.6亿元打造“南苑·和睦里”小区,1200套新房不仅圆了群众安居梦,更成为展示尉犁滨水风貌的“城市阳台”。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宜居愿景,正在尉犁变为现实。尉犁县和谐苑小区门口的烽燧主题口袋公园内,老人们围着石桌下棋,以罗布泊烽燧文化为灵感的浮雕墙、景观小品,让公园更具地域韵味。谁能想到,这里曾是路边的闲置边角地。
“我们坚持‘拆墙透绿、见缝插绿’,把城市‘零碎空间’打造成民生‘幸福空间’。”尉犁县市政工程服务中心主任王东介绍,尉犁县巧妙利用城市街角、闲置地、道路节点等边角零碎地块,打造独具特色的小微空间,每个口袋公园都融入文化展示、体育健身等功能,让居民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深切感受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现在带孩子玩不用跑远路,自己健身也方便,城市越来越有温度了。”居民王锦杰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从一条河的生态重生,到一个小区的品质升级,再到一处处口袋公园的遍地开花,尉犁县以精准施策的民生工程、精细入微的城市治理,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扎根基层土壤。在这座西北边陲小城,城市更新不仅改变着城乡面貌,更温暖着各族群众的心田,一幅宜居宜业、安居乐业的壮美画卷正在孔雀河畔徐徐展开。(记者 李伶)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