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火锅店的厨师展示装盘的鸵鸟肉。(记者 陈彦强 摄)
春节期间,新疆钰诚养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丁福民在养殖场和火锅店之间来回奔走。在轮台县团结路开业的鸵鸟火锅店,让丁福民更忙了,也让他致富的路子更宽了。
近日,在轮台县轮台镇拉帕村的养殖基地,成群的鸵鸟正悠闲地踱步、嬉戏。当丁福民从围栏旁走过时,它们快速地围拢过来,伸长脖子好像与丁福民打招呼。“经常给它们投食,它们看到我很高兴!”丁福民说。
年过六旬的丁福民是一名退役军人。1987年,他从新疆某部退役后,回到河南老家当了5年村党支部书记,随后到广东打拼,成长为一名大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
“很多人好奇,我怎么就从企业高管变成了鸵鸟养殖户呢?其实,20多年前,我就从广东来到轮台县创业了,种过棉花,还开过汽车维修公司……”提起自己的创业经历,丁福民侃侃而谈。
从事鸵鸟养殖,缘起一次闲聊。丁福民清晰地记得,2016年春天,他与几位南方来的客人一起吃饭,席间有人说吃过鸵鸟肉,味道非常鲜美。
在商场打拼多年,善于捕捉商机的丁福民马上意识到养殖鸵鸟是一条生财之道。他上网搜索,果然发现有不少人已经加入了这一新产业的“赛道”。
萌生了鸵鸟养殖想法的丁福民马上付诸行动。他立即前往河北考察,了解到鸵鸟具有生长快、繁殖力强、易饲养和抗病力强等优点,其羽毛、皮、肉、蛋等经济价值较高,市场前景广阔。
“当年,我以1500元一只的价格从河北引进了50只鸵鸟,开启了鸵鸟养殖之路。”丁福民说,3年后,他带着自己制作的五香鸵鸟肉参加深圳高交会,鸵鸟肉顷刻间被一扫而空,这更加坚定了他规模化养殖鸵鸟的信心。
2020年,农业农村部出台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中,鸵鸟被归为特种畜禽行列。丁福民认识到,这意味着鸵鸟养殖已进入新时期,将进一步推动中国鸵鸟养殖业形成产业化。
当年,丁福民审时度势成立新疆钰诚养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占地100亩的鸵鸟养殖基地建成投入运营,他的鸵鸟养殖步入规模化、正规化轨道。
“我们采取绿色养殖方式,鸵鸟肉脂肪含量少,肉质更加紧实,口感好。”丁福民说,因为养殖基地采用生态养殖方式,所以鸵鸟肉深受商家信赖、顾客喜爱,养殖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养殖鸵鸟400余只,2024年通过销售肉和蛋盈利100余万元。
虽然养殖基地已形成集鸵鸟育雏、养殖、加工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产品也远销北京、重庆、河北等国内其他地区,但丁福民心中总有一种遗憾,那就是鸵鸟肉还没有摆上当地群众的餐桌。
除了销售鸵鸟肉,有没有可能让自家的产品直接进入消费市场?基于这一想法,丁福民在进行了大量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成功研发出了鸵鸟火锅。
“在火锅店,我们对鸵鸟肉的收费和牛羊肉差不多。”丁福民说,打造鸵鸟火锅,目的就是探索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宽增收的路子。
“好吃!”“稀奇!”“很有特色!”春节期间,前来品尝鸵鸟火锅的人络绎不绝,鸵鸟肉鲜嫩的口感、多样的吃法让他们连连称赞,鸵鸟肉也成了轮台群众蛇年春节餐桌上的食材新选择。(记者 陈彦强)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