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6日,若羌县吾塔木乡的枣农们正在将晾晒好的红枣进行集中装箱。(通讯员 苏波 摄)

今年8月22日,在2025年第十届中国果业品牌盛典上,若羌县凭借“若羌红枣”区域公用品牌的卓越创建成果,成功入选“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5-2028年)第一批培育名单。(通讯员 王中信 摄)

今年10月16日,在新疆羌域食品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来自吾塔木乡依格孜吾斯塘村的吾斯曼·买买提(中)和同事们正在按出厂标准仔细检查生产线传送过来的红枣醋。(通讯员 苏波 摄)
深秋的若羌,23.38万亩红枣林披上“红妆”,预计干枣总产量达7.34万吨。
走进若羌县吾塔木乡万亩红枣示范基地,阳光洒在挂满深红果实的枣树上,与湛蓝天空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饱满丰硕的自然画卷。
枣农赵连斌和邻居轻扶着枣枝高兴地说:“今年枣子甜度比去年还要高些,肯定能卖上好价钱!”“老赵说得对,咱这枣子品质还有啥说嘞?”简单的对话,透露出枣农对丰收的喜悦和对未来的信心。
这正是若羌县红枣产业二十多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聚焦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天赐禀赋:沙漠绿洲孕育的品质基因
若羌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典型的大陆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站在广袤的沙漠边缘,极目远眺,便是那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红枣林,与周围的沙漠形成了鲜明对比。
“别看这地方干旱少雨,可这就是咱们若羌枣生长的黄金宝地!”10月20日,若羌县红枣科学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艾合太尔·苏来曼指着眼前的红枣林,向外地来的客人们介绍。
枣树是喜光树种,光照对枣树果实干物质积累和果实品质影响极大。若羌县年总辐射量为145.7千卡/平方厘米,高于其他红枣产区,居全疆首位。
尤其是若羌县的8—10月中旬,是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时期,平均日较差在17.5℃—18.2℃之间,最大日较差达27.8℃,气温日较差在15℃以上天数为81天,在20℃以上天数为39天,这样的气温日较差全国少有,非常有利于枣果干物质的积累。
“正是这样独特的环境,才成就了咱们若羌枣皮薄、肉厚、核小、味甜这些异乎寻常的品质。”艾合太尔轻轻摘下一颗红枣,递给身边的游客。客人放入口中:口感醇厚,香甜无比。
与其他地方红枣相比,若羌红枣不裂果、不生虫、耐储存,干枣含糖量高达68%,这也是别处红枣无法比拟的优势。
“枣树天生耐寒耐旱,5月中下旬开花,巧妙避开春季风沙与倒春寒。作为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的树种,它既能固沙护土,又能结出甜蜜果实。”艾合太尔说。
科技赋能:精耕细作驱动的提质革命
若羌红枣虽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高质量发展绝不能仅“靠天吃饭”。
近年来,若羌县依托新疆林业科学院现代林业研究所(新疆特色林果大数据应用创新团队)、中国移动巴州分公司、新疆兴农网信息中心(自治区农业气象台)实施《若羌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红枣信息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以发展智慧林果为重点,致力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5G+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智能化手段,形成红枣产业数据直观展示、管理协同高效的信息化、数字化体系。
“以前种枣全凭经验,遇到灾害天气,心里没底儿;现在有了这些智能设备,能实时掌握枣园的情况,提前做好应对措施。”赵连斌深有感触地说。
从“经验种植”到“智能种植”,是若羌红枣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1年2月,若羌县委、县人民政府制定并发布《若羌县红枣产业发展纲要》,并于次年1月成立县红枣科技服务中心。
若羌县红枣产业从此拉开了发展序幕。
2005年,若羌红枣获得大丰收,产量突破3000吨,仅此一项就给农民带来1575元的人均纯收入。
回忆起当年种枣的情景,若羌县“民族互助红枣嫁接队”发起人、吾塔木乡尤勒滚艾日克村78岁的宋礼感慨地说:“那时候,政府鼓励我们种枣,还提供技术支持,乡亲们的积极性都很高。”
若羌县始终坚持以建设中国最优红枣基地为目标,持续推进“若羌红枣提质增效”战略,鼓励引导枣农采取枣树疏密间移、施用农家肥等措施,推动若羌红枣提升品质。
提质增效的深度融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若羌县万亩红枣示范基地亩产超600公斤,特级、一级、二级果率超过70%,实现了从种植到管理全链条的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
全链融合:从田间到车间的价值跃升
10月16日,走进新疆羌域食品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生产线有序运转,一瓶瓶深褐色的红枣醋在传送带上有序移动。
2022年,该公司投入800万元引进了一条日产30吨以上的全自动标准化红枣食用醋、红枣饮料加工生产线。
“我们的‘羌鑫’红枣醋以若羌本地优质红枣为主料,辅以野生黑枸杞、甘草,经过选枣、蒸煮、发酵、淋醋等19道工序发酵酿造而成,市场反响良好。”公司经理陈旺很是自豪。
企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红枣销售和村民就业。该公司每年收购近千吨红枣用于深加工,安置了当地50多人就业,红枣收购季节临时用工达200余人,每年人工费支出150余万元。
“在这里工作,既能照顾家里,每个月又有5000多块钱的收入,我非常满意。”来自吾塔木乡依格孜吾斯塘村的吾斯曼·买买提说。
随着红枣品质和产量年年攀升,若羌县瞄准产业深加工,于2022年创建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已形成枣醋、枣酒等四大类28种精深加工产品,年精深加工红枣达4.5万吨,让原本的“一颗原枣”摇身变为高价值商品,产品附加值较原枣提升3倍以上。
产业链延伸带来乘数效应。2024年,产业园总产值达78.59亿元,主导产业产值51.21亿元,占产业园总产值的65.16%;带动就业超1250人,其中红枣加工带动就业450余人。
品牌破圈:从区域特产到国潮IP的跨越
10月17日,以“枣香丝路·韵满楼兰”为主题的2025年新疆若羌红枣产销对接会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来自若羌的戈壁“红果”再次牵手中原市场,吸引全国300余名红枣产业专家、经销商及电商平台、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共话合作、共谋发展。
若羌每年都会在深秋举办“红枣熟了”宣传推介系列活动,全面展示若羌红枣产业成果及楼兰文化魅力。当地居民和各地游客们穿梭其间,品尝“中国红枣之乡”的甜蜜果实,感受楼兰文化的千年积淀。
若羌县楼兰艺术团创作的歌伴舞《枣园姑娘》一亮相,就吸引了无数游客。“这首歌把若羌红枣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对若羌红枣有了更深的了解。”从河北邢台自驾来若羌的王世谦看完演出后赞叹。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壮大,“若羌红枣”迎来了由“商品消费”向“品牌消费”转变的历史机遇期,通过国家地理产品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及中国驰名商标、新疆著名商标等认证,成功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今年,“若羌红枣”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再攀新高,跃升至51.49亿元,较2024年净增5.38亿元,位居全国果品区域品牌声誉榜第六位;成功入选国家级“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5-2028年)第一批培育名单——这一成绩,标志着若羌红枣产业彻底实现了从“规模量变”到“品质质变”的关键飞跃,也再次证明了其卓越的品质和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认可。
二十余载辛勤耕耘,一颗若羌红枣的“旅程”记录着产业化蜕变的年轮:
从零到亿,总产值突破51亿元的产业奇迹;从靠天到靠智,智能化设备替代了枣农的经验之谈;从单一种植到全链融合,红枣深加工生产线与枣园民宿共舞;从无名特产到国家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创建让戈壁“红果”闪耀全国榜单……
当前若羌新城建设正稳步推进,新城拔节的夯声与枣园欢歌的交响,让沙海边缘的这抹“红枣红”愈发鲜亮,成为乡村振兴征程中浓墨重彩的炽热注脚。若羌县将以若羌新城建设为契机,继续凭借独特的资源区位优势、良好的产业基础、优越的投资环境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不断推动红枣产业和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特约记者 郭城)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