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建成在房车前拍打皮鼓。(记者 陈彦强 摄)
十月的塔里木河,被风沙与时光渲染成一片流动的金色。当千年胡杨褪去青绿,披上盛大金装,那些如候鸟般追逐季节的旅人,也纷纷归巢——回到了这片金色的驿站。
摄影师蔡嵩山再次将镜头对准轮台塔里木胡杨林公园,如同南飞的雁,准时赴约。
蔡嵩山此前辗转于禾木晨雾与那拉提草原之间。塔里木的胡杨一开始泛黄,他便如期而至。“胡杨的美,是壮美!”他轻声感叹,手中快门却未曾停歇,“别的风景只是风景,胡杨,却仿佛在说话。”
他的取景框里,不仅有虬枝盘曲的千年古木,还有拄杖凝望的老者、依偎在胡杨树干上笑意盈盈的女孩,以及拾起金黄落叶时发出惊喜低呼的孩童。
在这位追逐光影的孟直摄影负责人眼中,塔里木胡杨林公园最动人的,是自然与生命在此达成的默契。“在胡杨林里拍摄人物,更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
公园恰阳河火车站旁,鼓声随风荡开。53岁的张建成拍打着皮鼓,56岁的哥哥张建国正在房车内低头研磨咖啡。香气与烟火气,在胡杨林间静静弥漫。
车前“环游中国,抽空摆个摊”的小旗,记录着这对河南兄弟从巴音布鲁克到博斯腾湖,最终栖息于此的“迁徙”轨迹。“这里不一样,”张建成停下鼓点,“胡杨让卖咖啡也成了件文艺的事。”游客们端着咖啡在房车前留影,有人说,这是漂泊路上最像“家”的驿站。
这已是兄弟俩第三次驾驶房车来到塔里木胡杨林公园。“胡杨叶子黄了,我们就来了。”张建成计划下个月离开,明年再准时归来。
不远处的观景台下,一位来自广州的歌手弹着吉他,任歌声在胡杨枝桠间流淌。他不愿留名,却说:“在胡杨林里唱歌,像在与时间对唱。”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
公园门口,美食馆老板买买提·吐尔地刚度过一个忙碌的中秋国庆假期,收入近两万元。每年只营业两个月,却能收获七八万元。员工伊力哈木·阿木提身着罗布人服饰,在烤架前翻转着塔里木河的鲜鱼。两位香港游客刚与他合影,笑声爽朗:“胡杨美,人更帅!”烟火中,飘散着跨越地域的温暖。
这家美食馆是分店,买买提经营的总店在县城。“每年在这里的时间虽然短,但收入却一点不少。特别感谢这片胡杨林给我们提供了增收的机会!”
从无锡乘火车而来的任红明与周月珍夫妇,在胡杨林中缓缓漫步。他们九月启程,穿越可可托海的峡谷,走过巴音布鲁克的河曲,最终驻足于此。
“每处风景都有自己的语言,”任红明说,“胡杨说的是‘坚持’。”他们不赶路,住在公园旁的酒店里,清晨看薄雾缠绕枝头。“在这里,时间仿佛慢了。”这种“慢”,成了当代“候鸟”们心中难得的奢侈。
胡杨的最佳观赏期仅一个多月,却足以支撑起一片完整的临时生态。摄影师、咖啡摊主、餐厅老板、流浪歌手……他们如候鸟般,随着胡杨的颜色准时南来北往。
张建成兄弟一个多月收入“略有盈余”,计划十月底前往海南;买买提用两个月赚足半年生计;蔡嵩山的拍摄预约已排至下周。在这片金色帷幕下,美学生意与生存智慧悄然共生。
这片让“候鸟”们暂栖并收获丰盈的金色驿站,其生机并非凭空而来。
背后,是一场长达二十余年的生态拯救。塔里木河沿岸近1700万亩天然胡杨林,占全国九成以上,是南疆重要的绿洲屏障。胡杨被誉为“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沙漠英雄树。为守护它,“塔里木河下游应急生态输水工程”与“胡杨林拯救行动”持续为林带注水。在科学治理下,胡杨重焕新生。
塔里木河的生态治理,不仅复苏了自然之美,也催生了新的发展机遇。轮台正探索生态旅游与绿色产业相融合的新路,将胡杨的“颜值”转化为经济的价值。
环境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与投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得到生动诠释——曾经干涸的河道碧波荡漾,两岸胡杨由枯转荣,沙漠腹地再焕绿意。
二十多年来,塔里木河治理成为中国生态修复的标志性工程,也为世界干旱区生态治理贡献了智慧。如今,胡杨林不仅是一道风景,更是居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歌手的哼唱拂过树梢:“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明天,又将有新的“候鸟”飞临这片金黄,在此短暂归巢,汲取前行的力量。而胡杨依旧静静伫立,如一位慈祥的主人,静看人来人往,见证无数迁徙的人生,如何在这金色驿站中寻得共鸣与安宁——它,才是这片土地上永恒的守望者。(记者 陈彦强 薛兵 通讯员 石浩)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