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时代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电影院、电视、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享受着数字媒体,露天看电影的形式日渐式微。但在且末县,仍有一批电影放映员,用自己的坚守,延续乡村电影的独特魅力。
11月4日,记者从且末县委宣传部获悉,2025年,且末县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以文化惠民为核心,聚焦基层群众与校园师生两大核心群体,通过常态化放映与主题化传播相结合的方式,已累计放映672场,覆盖群众2万余人次,让文化暖流浸润乡村沃土、滋养校园心灵。
农村电影放映:光影惠民暖民心
作为基层电影放映的关键一环,今年以来,且末县始终秉持“政府主导、公益惠民”的原则,精心构建起一张覆盖全域乡村的电影放映网络,有效打通了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
为让放映更接地气,且末县建立“菜单式选片”机制,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平台,紧密结合春节、国庆节等重要节点,巧妙将政策宣讲、科普教育融入观影活动之中。在放映科教片《移风易俗树新风》时,影片中对高价彩礼危害的深刻剖析,引发热烈讨论。
英吾斯塘乡村民麦麦提·艾力说:“电影里讲的高价彩礼危害太实在了。现在村里婚事新办的人家越来越多,大家都喜欢到村委会办婚礼,这样既省钱又有面子。这都是文化熏陶的好结果。”
且末县常态化开展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让光影文化成为点亮乡村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不仅推动了文化资源的下沉,更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基层治理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牧区电影放映:光影赋能边疆情
针对牧区文化服务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且末县构建起覆盖偏远牧点的文化传播网络,实现了政策宣传、文化浸润与情感凝聚的多重成效。同时,还将电影放映与牧区政策宣讲深度结合,形成“映前解读—映中沉浸—映后互动”的闭环传播体系。
在夏季转场前的集中放映中,放映员阿力木江·买色地克用牧民听得懂、学得会、能用到的语言,解读禁牧休牧的具体条款。
在影片放映结束后的“红色故事分享会”上,阿羌镇干部库尔班·玉苏普以影片中民族团结故事为引子,讲述当地老党员参与边疆建设的真实经历。他表示:“孩子看完电影后主动追问革命先辈的故事,这种教育效果远胜过单纯说教。”
这种“观影+交流”的模式有效促进了文化交流。正如库尔班·玉苏普所言,“电影下乡不仅是送娱乐,更是通过光影故事构建情感纽带,让党的政策和主流价值观像胡杨根系一样深扎牧区土壤”。
校园电影放映:红色基因代代传
且末县以“爱国主义教育与素质提升”为核心,全面推进优秀爱国主义电影进校园展映活动,累计完成校园电影放映52场,覆盖全县13所中小学,惠及师生1万余人次。通过科学设计放映流程、精选教育主题影片,构建起“知识传递—情感共鸣—价值塑造”的育人闭环,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红领巾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且末县第二小学四年级学生芒力克·麦麦提在看完电影《一条红领巾》后,在观后感中这样写道。
今年由且末县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优秀爱国主义电影进校园活动,精选《一条红领巾》《一生交给党》等4部影片,走进13所中小学开展放映活动,实现城乡校园全覆盖。
为深化教育成效,各学校创新推出“观影+实践”模式,且末县第二中学组织“光影中的英雄”主题班会,且末县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开展红色电影手抄报比赛等活动,让爱国情怀转化为具体行动。
且末县教科局思政办干部孙文华说:“电影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接触到了课本外的世界,这种教育效果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
光影流转间,且末县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不仅点亮了乡村夜晚,更照亮了群众的精神家园。下一步,且末县将持续深化文化惠民工程,让银幕成为连接党心民心的纽带,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凝聚精神力量。(记者 薛云少 通讯员 牛晓萱)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