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佳工作的场景。(记者 苟雪梅 摄)
11月14日,初冬的焉耆寒意渐浓,巴州良佳农机制造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焊花飞溅、机声轰鸣。梁佳俯身在一台即将发往甘肃的自动移栽机前,专注地调试着最后几个参数,这是今年第480台订单,而明年的春耕订单已突破500台。
“荣誉是新的起点,我们的征途是更广阔的田野。”荣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自治区劳动模范”的梁佳拭去额角的汗珠,笑容里既有农人的质朴,更有创业者的笃定。这份殊荣,是两代人在农机创新路上多年接力奔跑的见证。
一份传承:从图纸到农机的蜕变
作为全国重要的辣椒、番茄生产基地,焉耆县红色产业的背后,万亩良田曾依赖数以万计弯腰劳作的身影。如今,这片红色沃野上,良佳移栽机的轰鸣声正谱写新的田园诗篇。这场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始于一份泛黄的图纸,成于两代人十余年的坚守。
2012年是梁家父子人生的转折点。
那一年,老梁——梁生明,一位在农机领域摸爬滚打半辈子的“老农机”,终于将酝酿多年的移栽机图纸变成了现实。第一代自动移栽机问世了,虽然简陋,却寄托着这位老农机人最朴素的愿望:让乡亲们不再弯腰,破解了“移栽季”用工荒难题。
同年,小梁——梁佳毅然放弃城市工作的机会返回家乡。接过父亲那份浸透汗水的图纸,他明白这不仅是事业传承,更是使命的交接。
“创业之初,我们既缺资金,更无经验可循。为了省下500元的气泵钱,我们在拖拉机前端焊了个架子,把氧气罐背到地头试验。结果一开阀门,气压太大,管子直接炸了。”谈及往事,梁佳笑着摇了摇头,这至今仍是他记忆中最生动的创业课。
“记得第一次跟父亲下田测试,机器总是卡苗,父亲就蹲在地里一株一株地调整。”梁佳说,“那时的移栽机还很笨拙,但父亲从不气馁。他说,农机研发急不得,就像庄稼生长,要顺应自然规律。”
无数次的试验见证了一个传统农民向农机创新者的蜕变。这种工匠精神,在多年的研发长跑中得到了最好的传承。
一份自信:从追赶到引领的飞跃
2017年,厚积薄发的转折点如期而至。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梁佳的成长轨迹,与移栽机的迭代升级同频共振。
“研发第五代产品时,我开始构建自己的技术体系。”梁佳的转变源于最本真的动力——创造真正属于中国人的农机装备,赢得百姓认可。
2019年春,他们的移栽机通过自治区鉴定,跻身国家补贴目录。捧着那份沉甸甸的证书,梁生明良久无言,最终只说出两个字:“值了。”这一刻,两代人的梦想在图纸与现实之间架起了桥梁。
如今,第七代2ZB-2J移栽机已实现“四个第一”的突破:第一个一次性实现自动取苗、投苗、破穴、打洞、覆土;第一个通过国家农机鉴定进入补贴目录的自动移栽机;第一个实现每分钟栽植频率140株,是人工的20倍,每天可移栽20—30亩地;第一个实现手自一体。“我们的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农机正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梁佳的语气中充满自豪。
一份承诺:科技创新与共富同行
在14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区里,18名来自周边乡镇的员工正专注作业。阿不力孜·买买提感慨:“梁总父子不仅教技术,更为我们规划未来。”这种“授人以渔”的理念,源自梁生明常挂嘴边的话:“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数据见证改变:使用良佳移栽机的农户综合收益增长30%。更深远的是,机械化催生了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目前焉耆县辣椒机械化率达90%,全程机械化率突破80%,稳居巴州乃至全疆前列。
“父亲年过花甲仍常下田,他提醒我要永远敬畏土地。”这份敬畏让梁佳在创新路上始终保持清醒:农机研发不仅要提升效率,更要守护生态。
在这场由父子俩引领的农业机械化革命中,传统的生产方式正被深刻重塑。红色产业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机,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一份笃定:智慧农业的崭新篇章
站在新起点,梁佳的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我们正研发完全自主作业的无人移栽机,让北斗导航指引农机在田间精准作业。”描绘这幅智慧农业蓝图时,他眼中闪着光,“这是父辈不敢想象的场景,我们要让它变成现实。”
冬日暖阳为车间里的新机镀上金辉,窗外休耕的田野正积蓄生机。这些整装待发的“良佳制造”,即将在明春的沃野上续写丰收传奇。
从家庭小作坊到如今已成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从自制配件到媲美国际的第七代产品,从跟随学习到引领创新——梁佳用十四年青春,诠释了新时代农人的担当。
在这片被辣椒和番茄浸红的沃土上,科技之翼正在助力农业腾飞,而梁佳父子的故事,才刚刚写下精彩的序章。(记者 苟雪梅)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