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第八篇

第二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大力推进五大振兴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保障粮食安全为根本,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突破口,农牧民增收为主线,坚持稳粮、优棉、强果、兴畜、促特色,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坚决保证粮食安全。科学规划粮食生产布局,推进轮台县、且末县、焉耆盆地高产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新建和巩固提升高标准农田350万亩。大力实施高标准粮田建设,突出抓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推广种植强筋、富硒、有机小麦。满足粮食自给平衡和储备需求。持续扩大粮饲兼用玉米种植,增粮增草,促进农区畜牧业发展。
  ——优化棉花品种结构。加快优质棉生产基地和棉花生产保护区建设,继续推动棉花种植向库尔勒市、尉犁县、轮台县优势主产区聚集,实施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大力实施高标准棉田建设以及优质良种、高产创建和机械化采摘等工程建设,提高棉花生产管理、产出水平、产出品质和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以构建南疆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示范区为目标,推进草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方向发展,农区畜牧业加快推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做强畜禽种业,优化畜禽品种区域布局,持续做大肉羊肉牛产业,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家禽产业,深入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以华凌畜牧为依托,带动肉牛产业加速发展。以和静县、尉犁县、且末县为支撑,加大招商引资,整合肉羊资源,形成“公司+基地+农户+营销”的产业生产集群。加快本地乳品品牌培育,积极推进焉耆盆地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焉耆盆地禽蛋生产基地和尉犁、若羌两个百万头生猪产能大县建设步伐。抓好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区增草工程,提高饲草料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完善州县乡村四级动物疫病防控网络。
  ——推进林果业提质增效。积极推进且末红枣、轮台白杏等国家农产品优势区创建。以库尔勒市、尉犁县、轮台县为主,建设辐射塔里木盆地北缘香梨原产区。加快发展以若羌县、且末县为主的优质红枣产业,推进“中国最优有机红枣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以轮台县为主的优质白杏产业,推进轮台县10万亩优质白杏基地建设。加快低产、低效果园改造步伐,积极推进省力化栽培模式。
  ——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提升规模效应,让“土特产”“土品种”焕发生机、领军市场,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提高焉耆盆地“三红”产业(加工番茄、工业辣椒、酿酒葡萄)产业集中度,发展杂粮豆、薯类、甜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适度提升规模化水平。积极争取自治区“四个百万亩”制种基地建设项目,大力发展小麦、玉米、棉花、特色作物现代制种业。大力培育焉耆盆地酿酒葡萄优势产区和酿酒企业、酒庄,提升葡萄酒产业整体经营水平。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建设焉耆盆地富硒产业带,打造一批富硒农产品。高质量发展中药材、木本油料和林下经济及沙漠旅游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光热资源优势,在标准化建设、规模化发展上下功夫,加快升级改造老旧棚,新建一批日光温室、大田拱棚、小拱棚,配套智能育苗温室,春早秋延提升越冬、反季果菜供应能力,在市场对接上下功夫,推进焉耆盆地蔬菜批发市场向集散地市场转型,提升物流运力,把焉耆盆地建设成乌鲁木齐市“菜篮子”生产基地。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统筹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大力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建设生产区分拣包装、产后净化、分等分级、烘干、保鲜、储运等设施;支持县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加工技术装备升级,全程质量控制、清洁生产、可追溯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和农产品加工园区。鼓励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与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组建产业联盟,形成国家、区、州三级龙头企业梯队。
  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培育品种品质优良、规模体量较大、融合程度深的区域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整合土地、自然、科技、劳动力等优势资源,打造农业、林业、农机、畜牧业、乡村旅游等农业融资发展平台,引进龙头企业集团进驻投身农业板块,培育壮大林果业、畜牧业、棉花产业、奶业、红色产业,引领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用金融嫁接产业,以资本撬动集群。积极与国家、自治区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相衔接,实施好库尔勒香梨产业集群、新疆葡萄产业集群项目,打造库尉轮棉花产业集群,焉耆盆地“三红”产业集群,开—孔河流域现代种业产业集群,环焉耆盆地有机牛羊肉产业集群(天山南坡带、霍拉山北坡带、博湖南山带),环塔里木盆地东沿(若羌县、尉犁县、且末县)生猪产业集群,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若羌县、且末县)有机红枣产业集群。
  加快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立足中巴经济走廊综合承载区、一带一路核心区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注重与产业优势、发展潜力、经济区位、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相匹配,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指导县市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以粮油、棉纺加工、林果、良种繁育、农区畜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逐步构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骨干,州、县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补充的产业园建设体系。积极与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相衔接,吸引资本聚镇、能人入镇、技术进镇,提升生产基地、仓储保鲜、加工营销等设施装备,大力发展“一乡(镇)一品”,引导乡镇重点发展1~2个农业主导产业,创建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业产业强镇,实现上游到下游、从基地到农户的全覆盖。
  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发挥资源优势,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创意农业、观光园、农家乐、民宿以及康养旅游产业链,开展“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创乡村主体节庆活动,创建一批自治区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县和示范点。大力发展农村田园综合体,推广“小规模、微田园、生态化”模式,做精乡土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土字号”产品品牌,发展“后备箱经济、屋顶经济、巴扎经济、跳蚤市场”,打造采摘园、农事体验、农家乐等休闲旅游项目,配套开发餐饮、民宿、农耕文化展示等服务功能,发展乡村体验旅游。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鼓励涉农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服务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展示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重点推广提升种植养殖业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产业链延伸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等先进适用技术。强化农业科技服务设施建设,推行县乡农技指导员包村联户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全面促进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加快引进推广中高端、多功能、大马力、高性能农机装备,扩大农用航空作业面积,提升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实施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工程,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加快发展数字农情,建设数字养殖牧场,推进智慧水产养殖,推进种业数字化。
  提升农产品质量品牌。加快农产品品牌资源的整合提升,突出原产地概念,培育一批名称统一的区域公共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增加优质绿色、有机农产品供给,把主导产业品牌做大,把优势企业品牌做强,把地理标志产品做响。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扶持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种植养殖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鼓励企业开展先进的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等体系认证,逐步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制度,实现全程质量管理和控制。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到2025年,全州农产品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8%以上。积极宣传和推广具有巴州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区域品牌,将库尔勒香梨、轮台白杏、若羌红枣、巴音布鲁克羊、焉耆盆地“三红”等农业品牌打造为巴州亮丽名片,提高区域产品竞争力。
  第二节  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本,培养高素质农民,加大乡土乡贤适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抓好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劳动技能培训。积极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医疗等社会保险。支持州内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实施乡土人才培育工程,加快建设农技推广、经营管理、实用专业人才队伍,培育产业发展带头人和农户生产技术型人才。推动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强化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农村和基层一线流动,吸引人才返乡入乡创业。
  第三节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好村规民约道德约束作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推动乡村文化兴盛。推进农村文化基础建设,加快农村综合文体广场、文化室和文化大院建设,深入开展“送图书、送电影、送节目”活动,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工程。强化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选择紧跟时代发展、善于学习和有较强组织能力、一专多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各县(市)、乡镇文化队伍。加强乡村非物质遗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发现、保护、培养民俗文化传人。
  第四节  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健全乡村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以乡镇政府驻地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全面改善乡村硬件基础设施,完善乡村氷、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继续实施“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持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持续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精品村。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开展村庄绿化美化,改善村容村貌。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科学合理推进农村电采暖配套工程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减少化肥、农药施用总量,加快推进废旧农膜、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提高财政对乡村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增强乡村对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等社会性公共服务的需求。加强乡村阵地建设,构建“基层党建+乡村治理”工作机制。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加快建立由县市、乡镇综合性物流配送中心和末端配送网点组成的农村物流网络,启动“快递进村”工程。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快构建农业绿色生产体系,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统筹推进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品种节水、管理节水。全面落实标准地膜使用,推进地膜减量化使用,强化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全面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推广精准施肥和改土培肥,推进化肥减量、农药减少、生物技术、质量提升、增效扩能。加快推进全州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融合示范区建设,全面推广“控、替、精、统”的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加快绿色农机技术装备示范推广。
  第五节 推进乡村组织振兴
  坚持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乡镇服务带动功能,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融合发展。组织开展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各类返乡下乡创业人群培育行动,对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群体开展培训,实施现代青年农场经营者、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积极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建立健全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制度,加大家庭农场示范创建力度,鼓励组建家庭农场协会或联盟,逐步提高家庭农场标准化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依法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提升规范化运作和管理水平。积极组建供销集团公司,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加快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建立农技指导、信用评价、保险推广、产品营销于一体的公益性、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组织,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行业管理,推动社会化服务规范发展。
  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农牧民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生产托管、草畜联营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群集聚发展,参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等建设,促进农业专业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形成一批“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和乡村旅游基地,提高产业整体规模效益。
  完善利益分享机制。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加强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维护小农户权益。探索将带动小农户数量和利益联结程度作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考核的主要指标。
  第六节 推进农业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完善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制度和政策,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激活农民财产权。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担保融资。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盘活乡村闲置用地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源性、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改革,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盘活用好集体资源资产,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强集体经营发展活力。鼓励土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办法。积极申报实施好中央、自治区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因地制宜、积极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健全完善“代账制”工作,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建立州县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各类产权流转交易公开规范运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扩大商品林经营自主权,开展林权收储担保服务。建立草原产权制度,实施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落实草畜平衡奖补制度,保护基本草原。继续深化小麦收储制度改革,加快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阶梯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全面落实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巩固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成果,推进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农民保护耕地责任相挂钩,加大草原生态保护支持力度。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健全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增强粮食储备安全保障能力。落实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引导棉花生产提质增效,保护农民种棉积极性。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推进畜禽产品、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稳步推进林果业保险“以奖代补”试点。健全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强化综合气象监测、气象预报预警、精准气象服务,构建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现代化气象服务体系。

专栏9 乡村振兴重点建设项目
  1.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国家区域性棉花和蔬菜良种繁育基地,推进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优质棉基地、巴州富硒农业产业园、巴州粮食良种繁育基地、天苗集团10万亩香梨标准示范园和高标准蔬菜大棚、特色林果标准化示范基地、焉耆县酿酒葡萄产业园、博湖县油桃产业融合示范园、博斯腾湖有机富硒渔业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
  2.畜牧业项目:推进羌都300万头生猪,瑞源乳业1万头奶牛,华凌10万头肉牛,重庆吉之汇100万只肉羊,天苗集团200万只肉羊、10万头肉牛、100万只肉兔、1万只种羊,若羌60万吨/年饲料加工厂等项目建设,加强焉耆马资源保护利用,建设和静县畜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项目:重点实施乡镇通三级路,村通双车道和自然村通硬化路、分布式光伏项目,易地扶贫搬迁后期扶持、健康扶贫、生态扶贫、旅游扶贫、农村电商扶贫、农民合作社扶持发展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建设项目。
  4.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焉耆县、尉犁县、博湖县、若羌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和静县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加快阿瓦提农场、巴西里格村等5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建设乌拉斯台农场“小新疆”农业示范观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