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高校既肩负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也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预算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石,随着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推进,高校预算由重投入、轻产出逐渐转向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从而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在过紧日子背景下,高校应该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避免出现资金浪费和资金流失的情况。预算绩效评价逐步成为高校的一项日常工作,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加强研究和实践。高校加强预算绩效评价,有利于加强内部控制,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因此,高校需要对预算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应对措施,不断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
二、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现状
目前,高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整体支出预算绩效评价和项目支出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财务部门作为高校主要的职能部门,主管学校财务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工作内容:安排各部门编制预算、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预算调整和日常核算测等。财务部门需要统筹各业务部门,协同完成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绩效评价结果及相关材料经学校党委会审核通过,上报至省教育厅。
1.整体支出预算绩效评价。
高校按照以下步骤实施整体支出预算绩效评价:一是省教育厅对高校下发开展整体支出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根据工作性质由财务部门牵头,各业务部门协助完成整体支出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二是高校财务部门根据部门整体支出预算绩效评价表的内容,明确参与预算绩效评价的业务部门,将表格中对应的填报内容分发到各业务部门,要求各业务部门据实填报并按时完成;三是高校财务部门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及中长期规划,准确填报部门整体绩效目标产出指标完成情况和部门整体绩效目标效益指标完成情况,反映高校整体绩效情况。同时,财务部门对预算执行相关的绩效指标进行全面评价;四是高校财务部门需要收集专项资金预算绩效评价的相关材料,整合计算专项资金绩效完成情况的分数,反映高校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高校财务部门根据各业务部门提供的相关材料,准确填报部门整体支出预算绩效评价表,撰写部门整体支出预算绩效评价报告,汇总预算绩效评价相关资料,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
2.项目支出预算绩效评价。
高校按照以下步骤实施项目支出预算绩效评价:一是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已安排的专项资金,向高校业务部门下发开展项目支出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业务部门对项目绩效进行客观、公正评价;二是高校业务部门实施项目支出预算绩效评价涉及诸多方面,比如各项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项目总体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如果项目执行结果与绩效目标偏差很大或者没有完成绩效目标的话,需要深入剖析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三是高校业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填报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评分表,撰写项目支出预算绩效评价报告,汇总预算绩效评价相关资料,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
项目支出预算绩效评价需要由对应的业务部门负责,遵循“谁支出、谁负责”的原则。由于项目支出的目标、性质、情况差异较大,复杂多变,实施项目支出预算绩效评价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高校业务部门应该主动承担责任,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开展相关工作。
三、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规章制度不完善。
高校属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具有其独特性。资金来源具有多样性,高校的资金来源不仅包括财政拨款,还包括学费收入、科研经费、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的资金。支出方向具有多元化特点,目前高校支出涉及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多个方面,每个方面的支出都有其特定的绩效目标和预算绩效评价标准。
现有的规章制度主要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主体进行制定,不能满足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制度需求,未能充分考虑高校的特殊性和实际需求,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预算绩效评价过程中,部分规章制度的内容过于笼统和模糊,在实践操作层面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引,未对高校的预算绩效评价内容、预算绩效评价标准进行明确,导致相关工作人员难以准确把握预算绩效评价的尺度和方向。
2.绩效指标体系不完善。
现有的规章制度未能反映高校教学和科研两项重要活动的特定绩效指标,导致高校在预算绩效评价过程中耗费大量的时间寻找合适的绩效指标,影响了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一些高校没有结合各部门的工作需求来设置绩效指标,没有定期对绩效指标体系进行完善,难以满足各部门的具体需求,不利于预算绩效评价工作顺利开展。
3.职责不明确。
部分高校在预算绩效评价过程中,还存在职责不明确的情况。由于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未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业务部门将相关工作推给财务部门,认为与资金相关的工作都应该由财务部门执行;财务部门则推给业务部门,认为是否完成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业务部门应该清楚。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不明确,既影响了工作效率,也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
在职责不明确的情况下,预算绩效评价人员不清楚自己在预算绩效评价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无法与其他人员进行有效沟通。部分预算绩效评价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部分预算绩效评价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很多顾虑,不敢客观、公正地进行预算绩效评价。
四、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优化对策
1.完善预算绩效评价制度。
高校实施预算绩效评价,需要加强制度保障。随着国家政策不断调整,高校需要与时俱进,定期完善预算绩效评价制度,为相关工作提供明确指导,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应包括职责分工、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预算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等内容,重点在绩效目标管理、预算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
绩效目标管理包括设置要求、遵循原则、量化标准、审批流程等。预算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明确预算绩效评价主体的职责,规范预算绩效评价流程,设定合理的预算绩效评价周期,完善预算绩效评价方法和标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主要包括信息公开、结果应用等内容,要求及时公布绩效评价结果,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岗位调整等工作的依据。
2.完善绩效指标体系。
高校实施预算绩效评价,需要建立完善的绩效指标体系。具体而言,高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绩效指标,充分考虑绩效指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一,设置合理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是绩效指标的重要指引,高校需要设置合理的绩效目标,为绩效指标体系建设提供支持。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高校需要结合各部门的工作需求,加强统筹管理,设置相应的绩效目标。高校需要加强中长期规划,分阶段设置绩效目标。高校在审核预算方案时,需要对绩效目标进行审核,绩效目标未填报或不合理的不予通过。
第二,加强成本核算。高校需要根据《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具体指引高等学校》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不断加强成本核算,使成本核算成为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重要数据来源。
彭雪辉等(2022)提出,事后对项目实施效果开展“预算绩效评价与成本控制双考核”,严格依据设定的绩效目标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考评绩效实现情况与成本控制效果,能够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潘虹(2023)指出,高校应该将成本核算纳入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为了提高各部门对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视程度,需要充分发挥预算绩效评价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基于上述研究,高校在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过程中,需要设置与成本核算相关的绩效指标,从而提高预算绩效评价的科学性。
第三,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定期对绩效指标体系进行优化,从而更好地满足工作需求。高校每年都会有新增项目,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会不断变化,为了更好地实施预算绩效评价,高校需要定期对绩效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从而提高工作质量。
3.明确职责。
成立预算绩效评价专项工作小组是高校实施预算绩效评价的重要组织保障,预算绩效评价专项工作小组需要分别设置组长、副组长。组长由具有财务背景的副校长担任,负责全面指导和监督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副组长由财务部门负责人担任,协助组长推进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财务部门负责人具备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素养,能够指导小组成员规范地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工作。
小组成员主要包括财务部门负责人、预算管理委员会所有成员、重点项目负责人、预算资金使用部门负责人、财务部门计划科科长。预算管理委员会所有成员熟悉预算安排,借助预算绩效评价,能够全面掌握预算执行情况;重点项目负责人和预算资金使用部门负责人熟悉各自领域的业务特点和发展需求,能够为预算绩效评价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财务部门计划科科长协助组长和副组长实施预算绩效评价,具体的预算绩效评价人员由预算绩效评价专项工作小组确定。
以上人员安排有利于高校全面、深入地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并从不同维度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为了强化预算绩效评价主体的责任,预算绩效评价专项工作小组应该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从而建立和落实责任制,层层压实责任。
第一,预算绩效评价专项工作小组的组长和副组长负责编制高校年度评价方案,监督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流程,协调解决预算绩效评价问题,审核预算绩效评价报告,抽查预算绩效评价的各项资料,并将最终的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给高校管理层。
第二,预算绩效评价专项工作小组成员的具体职责:一是预算管理委员会所有成员参与制定预算绩效评价标准和实施方案,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提出改进意见,并参考绩效评价结果来安排下一年度的预算。二是财务部门计划科科长负责协助制定预算绩效评价标准和建立绩效指标体系,提供财务数据支持,协助其他部门分析预算执行情况,汇总和整理相关材料,提取核心内容撰写预算绩效评价报告。三是重点项目负责人需要重视资金管理工作,避免出现资金管理混乱的情况,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并积极参与预算绩效评价。四是预算资金使用部门负责人立足于本部门的整体发展规划,参与预算绩效评价方案的讨论和完善,根据资金使用情况和具体成效,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并提交相关报告。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预算绩效评价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具体而言,高校需要完善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体系,明确职责,顺利推进各项工作。虽然高校逐步认识到预算绩效评价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预算绩效评价仍处于探索阶段,高校需要加强研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升预算绩效评价水平,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来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