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2023年1月至10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决策部署,按照自治州农村农村“十大提升行动”“十大全产业链”工作安排,紧紧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主线,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务实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全面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提升。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作为首要政治责任和底线任务,聚焦全州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保持工作力度不减、政策强度不松,脱贫质量成色持续提升。一是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牢牢守住。常态化开展动态监测预警帮扶,动态调整年度监测范围,每月开展动态管理入户摸排,及时把监测户找出来,把帮扶措施跟上去,确保返贫致贫风险及时消除,全州无农户返贫致贫。二是集中排查工作扎实开展。圆满完成2023年上半年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做到无遗漏、无盲点、无死角、全覆盖。成功承办自治区2023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信息动态管理和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第二轮集中排查培训班(南疆片区),全州年度信息动态管理和第二轮集中排查工作10月中旬正式启动。三是实施数据质量提升行动有效实施。在轮台县召开全州防止返贫监测信息采集和数据质量提升现场会,组织教育、人社、民政、医保等部门完成八县一市全覆盖实地培训,共培训乡村干部1380人次,各级乡村振兴干部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四是“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效持续提升。安全住房、安全饮水持续达标。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项保障制度,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参保率达100%。无辍学失学学生,各类学生资助政策均保持稳定执行。五是各方帮扶力量持续发力。接续开展驻村帮扶。积极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深入开展消费帮扶,州内预算单位通过“832”平台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438.83万元。
二、突出加强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群众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将产业就业帮扶作为促进脱贫群众增收的根本之策,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拓宽稳岗就业途径,多渠道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一是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达到77.6%。二是庭院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深入实施。制定印发《自治州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的实施方案》,在和硕县召开自治州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现观摩场培训会,大力推行“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旅游+”、“生态+”等订单式、可持续发展模式,切实让农户房前屋后“方寸地”变成“致富园”。全州共评选庭院经济重点县1个、示范乡镇10个、示范村20个、示范户1000个。三是脱贫人口就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将就业帮扶作为促进脱贫群众增收的根本之策,实施防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加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就业监测,进一步提高脱贫户、监测户工资性收入。截至10月底,全州脱贫人口实现就业22899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1.32%。四是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积极开展。下发《自治州乡村工匠培育工作实施方案》,结合实际从刺绣印染、纺织服饰、编织扎制等领域深入挖掘乡村技能人才,全州共认定州级乡村工匠10人,向自治区推荐乡村工匠名师10人,其中1人被自治区推荐到国家参加乡村工匠大师评选,有效激发了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创新创业活力。五是万元以下脱贫人口增收专项行动成效明显。印发《巴州关于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万元以下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稳定增收专项行动方案》《巴州万元以下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包联帮扶工作方案》,州县乡村四级乡村振兴干部将万元以下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包联到户、责任到人,全州有劳动能力的以下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均已达到1万元以上。
三、加强项目指导,推动资金项目有序落地。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要求不变,严格落实“早谋划、早启动、早实施、早见效”工作要求,加强项目指导,督促项目落实,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资金保障。一是资金项目有序落地。今年全州共到位财政衔接资金7.6亿元,实施项目261个,截至10月15日,开工率100%,完工率68.2%,资金支出率86.14%。二是帮扶产业项目带动作用持续发挥。制定印发《进一步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的实施细则》的通知,有效发挥产业项目资金对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对象的带动作用,使其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三是扶贫资产后续管理不断规范。进一步健全完善风险防控长效运行机制,对于经营性资产运营,在选择承包方、租赁方、托养方等经营主体时,多方位、多层次全面考虑其运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资产负债状况、社会信用评级等因素,并针对性地开展必要的事前风险评估,最大程度上降低资产经营风险。
四、坚持示范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取得新突破。将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作为撬动乡村全域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谋划,强化统筹,集聚力量,推动工作落实;坚持“两个优先”,通过资金统筹、资源集聚、项目互补,为示范创建提供有力保障。坚持突出特色,按照“一点一特色”,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精准发力,精心打造了“红色达西、红枣小镇、奶牛小镇”等一批具有巴州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村、名片村,做到学有标杆、做有示范。创新开展“最美乡镇、最美村庄、最美庭院”创建活动,评选出州级最美乡镇10个、最美村庄40个、最美庭院1000个。若羌县成功纳入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22个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完成创建,并提前进行了自查自验,等待自治区统一验收。
五、加大乡村建设力度,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制定印发自治州2023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方案,坚持规划引领、聚焦重点,协调相关部门系统推进乡村建设“183”行动落实落地。坚持规划先行,建立州县乡三级联审机制,先后开展4轮村庄布局优化调整,力求做到“一村一特、千村千面”。全州符合条件的350个村庄“多规合一”实用性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指导督促牵头单位分别制定专项推进方案,建立乡村建设项目库和2023年乡村建设专项任务清单,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建设内容。创新开展“最美乡镇、最美村庄、最美庭院”创建活动,评选出州级最美乡镇10个、最美村庄40个、最美庭院1000个,全面调动各族干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性。指导库尔勒市制定《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市和美乡村建设水平的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和美乡村建设任务。
六、聚焦重点任务推进实施,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以在乡村治理中推广积分制清单制为重点,积极开展数字化推进乡村治理探索,乡村治理取得新成效。全州有农业户籍人口的所有村(社区)运用积分制、清单制实现全覆盖。大力推进积分制、清单制规范运用,完成《自治州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工作指南》编制,在在库尔勒市哈拉玉宫乡打造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运用实践基地,在库尔勒市阿瓦提乡吾夏克铁热克村进行数字化乡村治理试点。目前全州涉农乡镇积分制运用全部取得实质性进展。